晚明江南市镇的社会底色与变迁

  姜易

  ■提示

  学者杨茜的《市镇内外:晚明江南的地域结构与社会变迁》超越了将市镇视为单纯“经济中心地”的传统路径,重点剖析了市镇在重塑晚明江南“地方社会”中的核心机制。本书不仅将市镇研究从经济地理学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将其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史与政治文化史领域,更通过对社会流动的微观史深描,为理解封建帝制后期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透镜。

  江南市镇研究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步,经济史视角长期主导学术研究视角。施坚雅、岸本美绪等学者已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杨茜的《市镇内外:晚明江南的地域结构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市镇内外》)正是对这一深植学术传统的深刻反思与有力超越。它不再满足于回答市镇“是什么”的经济功能,而是直指核心问题:市镇,作为一种关键的“地域结构”,是如何在晚明江南的历史情境中被各种社会力量所构建、争夺,并反过来深刻地重塑了“地方社会”的权力格局与文化秩序的?

  在《市镇内外》中,作者杨茜明确表示,她“未打算在经济层面致力”,一方面因为该领域成果丰厚“令我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则因对“历史中具体的人及他们的行动更感兴趣”。这一研究取向将她与前辈学者区别开来,开辟了新的学术路径。以“内外”双重架构展开分析:“内”则聚焦市镇中的“权势阶层”——“豪强地主和乡绅大户”;“外”则考察市镇作为聚落形态对晚明江南社会秩序的冲击与重塑。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分析框架,杨茜成功地将市镇研究从单一的经济维度解放出来,放置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杨茜的理论雄心,在于尝试构建一种以“地域结构”为方法、融通“空间-社会-权力”三者关系的新社会史叙事。

  《市镇内外》的开篇,并未从商业与贸易的繁荣谈起,而是从一系列围绕市镇形成的微观权力实践切入。常熟何家市的浚河力役争端、归家市的豪强仗役鲸吞,这些看似地方性的琐碎事件,在杨茜的理论框架下,被提升到了分析市镇本质的核心位置。她深刻地提出,将市镇仅仅视为“经济中心地”,无法解释其内部复杂的权力结构及其对州县行政秩序的深层冲击。因此,她提出,必须将市镇本身视为一个充满张力与竞争的“社会权力场”。在这里,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科举功名)与社会关系资本进行着持续的转化与博弈。这一视角的转换,是本书的范式创新。它使得研究的焦点从市镇的“外部经济功能”转向了其“内部社会机理”,即权力是如何在这一特定空间内生成、分配与合法化的。通过这一转换,杨茜成功地将市镇研究与社会史、政治文化史的核心议题——如权力、身份、秩序建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极大地提升了市镇研究的理论深度与跨领域对话能力。

  《市镇内外》颇具创见的部分,在于对市镇“权势阶层”的精细分析。杨茜不仅关注他们在地方行政中的积极作用,更敏锐地捕捉到他们在市镇发展过程中“若隐若现”的身影。书中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家族兴衰史,如夏氏捐金凿河开市、丁氏捐监入仕、顾氏毁桥夺权等案例,生动展现了晚明的权势阶层如何通过创业、科举、治水、夺庙等手段,深刻塑造市镇的面貌。

  在常熟县的个案中,杨茜发现自15世纪中叶以降,随着江南三角洲开发重心向高乡转移,区域市镇化加速,“主姓市”现象尤为突出。这些市镇“主姓”家族在明代社会权力结构从财富导向向科举导向的转变过程中,一部分成功转型为士绅阶层,继续保持其在权力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士绅化”成为本书解析权势阶层演变的关键概念。杨茜通过长泾市和诸翟镇的案例,细致地展示了家族如何通过科举策略实现从“赀郎”到“制科官”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改变了家族自身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市镇的发展轨迹与文化品格。

  杨茜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她广泛整合了地方志、家谱、文集等多类型史料,跨越苏州、常州、嘉兴多地。这种史料的广度与多样性,为她深入地挖掘家族兴衰与市镇变迁的细节提供了坚实基础。杨茜通过对史料的深度甄别、考证与多角度印证,甚至纠正了部分家谱记载的错误。同时,她创新性地运用如《紫堤村志》等新发现的史料,为市镇研究开辟了新视野。在《明代江南市镇中的“主姓”家族与地域认同——以常熟县为例》一文中,杨茜已经展示了她处理史料的能力。这一能力在《市镇内外》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保障。

  《市镇内外》中,杨茜通过水利治理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市镇作为新型聚落形态对晚明江南社会秩序的冲击。她强调,市镇“市民”在水利力役中已成为一个固定群体,与乡绅大户、村落民众共同构成三方利益主体。市镇本身也成为官府理政时必须单独考虑的聚落空间。通过分析澉浦镇士绅对永安湖水系的治理困境,杨茜展示了市镇如何在水利管理等公共事务领域中,引发地域利益格局的调整与重组。她敏锐地观察到,晚明各市镇中权势“主姓”的“畛域之见”,已影响到州县的日常行政管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基层区划结构。这一洞察揭示了市镇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的催化剂。

  《市镇内外》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突破了江南市镇研究的经济史框架,将视线转向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演变。杨茜不仅描述了市镇的外观形态,更揭示了其内在运作机制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与岸本美绪《明清交替与江南社会》相比,杨茜作品更专注于市镇这一特定空间;与冯贤亮《明清之际的江南社会与士人生活》相较,则更注重权势阶层的动态而非士人文化。这种独特的学术定位使《市镇内外》填补了江南市镇研究的重要空白。杨茜笔下的“地域结构”,绝非静止的地理容器,而是一个被社会行动者不断塑造,并反过来规训社会关系的动态过程。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