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超”如何打开文体旅融合新场景

  图为来自锦州的表演团体向现场球迷推介锦州。 本报记者 卢立业 摄

  本报记者 吴丹 王荣琦

  72天,足够一粒种子从萌芽到开花。第二届“辽超”燃动的激情,在刚刚过去的72天里铺展开文体旅商融合的喜人图景。伴随“辽超”走过整个赛季的特色市集,在总决赛举办地梭鱼湾升腾起最炽热、最动人的城市烟火,以嘉年华的沸腾狂欢,将“跟着辽超逐梦山海”理念融入丰富的消费场景和产品中,书写了“体育热起来、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的生动实践。

  赛事与城市“双向奔赴”

  11月14日,大连梭鱼湾足球场西侧外场,由省内14个城市元素拼接而成的巨型“足球”巍然矗立,仿佛一颗跳动的“辽宁之心”。“辽亮足场 超越梦想”文体旅嘉年华在总决赛开赛前,就火起来了!

  循着第二届“辽超”的履痕,你会发现,赛事不再是单独的体育活动,而是成为整合文艺演出、景区、商圈的城市资源平台。它是每个城市借助赛事向全省人民发出的盛情邀请,是城市形象和文旅资源的集中展示,更是城市魅力、热情和温度的有力释放。赛事和城市,在文体旅商多维度深度融合中,实现了“双向奔赴”。

  “辽超市集”自揭幕战之日起,就把省内14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体育竞争力、美食诱惑力、商业爆发力聚集到了一起,让球迷不仅感受赛场激情,更在赛场外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在为球赛而远征的旅程中找到归属感。

  “沈水之阳,我心向往”“来宇宙尽头,回快乐老家”“足球城,大连赢”等城市宣传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沈阳派出“烤神”人偶,大连出动机甲巨兽“金钱豹”,丹东摆出家乡演员黄景瑜、刘宇宁的人形立牌,大气回答“丹东到底有谁在”,各地特色展位装饰得一个比一个俏。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回宝琨认为,以“辽超”为引爆点,文体旅搭台唱戏,各自施展“花式宣传+强势IP”的“组合技”,使赛事与城市积蓄了更澎湃的动能,这是赛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之径。

  丰富文旅消费体验

  连日来,“辽宁足球有多燃”“跟着辽超游辽宁”“边看辽超边享大连鲜味”等话题持续升温。热度之下,更需冷静思考。东北财经大学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韵江表示,“辽超”的举办,是激活辽宁足球毛细血管的关键一步。它让非职业球员、小城球迷有了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城市荣誉感,让足球回归草根、回归社区。

  如何抓住文体旅融合的机遇,推动“辽超”乃至“东北超”发展,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品牌赛事,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

  “重点打好三张牌”,韵江建议,第一是赛事经济牌,比赛是引爆点,要统筹场馆运营、宣传推广、安全保障和文旅衔接,做好人流管理和应急预案,确保赛事有序、有热度。第二是票根经济牌,要把体育门票变成“文旅通行证”,与景区、商圈、餐饮、交通等消费券联动,让观众看一场球,顺便逛一座城,把人气有效转化为消费力。第三则是传播经济牌,要讲好“辽超”故事,突出东北人豪爽特质与工业文化底蕴,打造“热血、硬朗、有情怀”的赛事标签;用接地气、有记忆点的短视频、话题梗、人物故事等,在社交平台形成裂变传播。通过媒体引导、群众参与、创意加持,塑造有温度、有活力的赛事形象。“三张牌协同发力,才能让‘辽超’不仅是一场场比赛,更成为带动城市形象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他说。

  “被球赛吸引而来的球迷首先希望通过看球进行情感上的释放,文旅需求是建构在赛事之上的衍生品,要想让这个衍生品吸引更广泛的人群,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好主题,做足辽宁特色,将我们的独特元素巧妙融入赛事各个环节,以提高赛事的吸引力。”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强调,此外,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球迷消费的舒适感,这就非常考验赛事引流之后文旅服务的承接能力,因此要充分做好策划工作。“所有文旅融合项目的叠加,链接的都是人的服务。只有很好地体现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才能让人有足够的获得感,产生继续参加‘辽超’活动的愿望。”张思宁说。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