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细管

  本报记者 高爽 王刚

  近日在盘锦市采访,听到了不少“小事”。

  第一个是“800个石墩搬家记”的故事。故事缘起于今年年初盘锦市公安局给盘锦市委提交的一份报告:为了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门口安全防范工作,需要配齐硬隔离和防冲撞设施,经过调查,需要加装隔离石墩800多个。一个石墩市场价330元,加在一起也不是大数目。

  但盘锦市委、市政府领导看到报告后却想到了很多: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隔离石墩作为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设施,被广泛设置于单位、学校、商超和广场等重点场地。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分石墩设置不合理、分布杂乱,甚至侵占了盲道、阻碍了交通,还有一些破损、污损,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给市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不便。

  于是,一次隔离石墩专项整治行动开始了。经过全面排查,共移除215处2851个石墩,其中839个运到了学校、幼儿园、市场周边等有需要的地方。

  兴隆台区园丁夜市4个出口的石墩,就是今年新设置的。夜市长300米,位于主干道泰山北路西侧,沿途有多个单位车辆进出,设置石墩解决了一直存在的人车混行安全隐患。

  这些石墩是从不远处的万科城峰汇小区外的商铺门口“搬”过来的。小区设置石墩,原是防止车辆乱停乱放,但给商铺经营带来不小困扰。美洋洋超市老板杨浩深受其苦:“卸货的车没法停,开车路过想买东西的因为不能停车只好放弃。”石墩搬走了,各家商业网点的生意都好了不少。

  石墩“搬家”,让城市面貌得以改善,市民拍手叫好,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盘锦市城管局副局长张强说:“以前靠石墩管,现在靠人管。”所谓的“人管”并不是传统的人海战术,而是一项依靠科技、相关部门协作以及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于是,小小石墩搬家变成了一个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这件事之所以被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提及,就是因为从中咂摸出城市管理和民生工作做到实处的门道,所谓“绣花功夫”“小城细管”,就应如此。

  不仅城市治理,这样的小事遍及民生工作的各个方面。

  比如静态停车。停车难是今天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的一道难题,停车场建设、停车位增加写进了很多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中。可以说,能够利用的空间基本上都已经利用上了。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呢?

  从今年开始,盘锦大润发超市停车场入口处,竖起了一块“便民停车场收费公示牌”。收费标准是:每天早7时30分至下午5时30分,每小时3元;下午5时30分至早7时30分,免费。晚上超市关门,停车场基本上是空的,免费提供给周边小区下班找不到车位的私家车,早上上班族把车开走,又不影响超市正常经营。200多个车位,对周边小区停车难起到不小的缓解作用。

  这就是盘锦市城管部门想出来的“潮汐式停车法”。经营性停车场可以做到的,非经营性停车场也可以。今年,盘锦市城管局又协调并推动了52处非经营性封闭停车场全天对外开放,释放停车泊位2450个。特别是在国庆、中秋等节假日期间,有效补充了公共停车资源,缓解了市民出行停车压力。

  缓解停车难,盘锦市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深度挖潜,多方统筹,盘活资源”。这12个字就是由上述一个个点子的出现、一次次的协调、一件件小事的完成积累出来的。

  又比如物业纠纷。在每一个城市的市民投诉热线中,物业投诉的数量往往都是最高的,解决物业纠纷的办法也是所有城市都在全力探索的。从树立示范标杆企业、打造具有引领性的物业服务模式,到强化监管指导、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再到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小区自治能力等,盘锦市同样遵循着这些路径在逐步进行。

  但在此基础上,盘锦市住建部门多做了一件小事:今年10月,他们在“12345”市民热线平台设置了4个专家座席,专家来自市和各县区住建部门、街道,经过培训上岗,市民来电投诉只要是涉及物业的问题全部转给专家座席。盘锦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金铎说:“这一做法是经过对市民投诉问题的综合分析后提出的。‘12345’热线的接线员,可能对具体的物业问题并不了解,只能负责记录,再转给相关部门。但市民的投诉,有些是政策咨询,如果是专业人士,当即就可以解答。此外,一些涉及水、电、气等公用事业部门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马上给市民提供一个清晰的解决路径。还有一些确实属于物业问题的,由我们来负责接办也会快捷很多。”

  专家上线仅半个月的时间,诉求量下降52%,专家座席效果显著。政务服务,不仅让市民在现实里少跑路,还要在网络上、电话里少跑路。增加的这4个专家座席,提供的不仅仅是更快捷的服务,还让政府与市民的心越贴越近。一件小事,温暖了很多人。

  还有大家更为关注的“一老一小”问题。

  先说“小”。校园营养午餐是每一位学生家长都牵挂的问题。

  11月7日12时,兴隆台区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排着队走进食堂。两层楼的食堂,一二三年级用餐在一楼,四五六年级用餐在二楼。学校自办食堂,当天的主食是二米饭、香米面馒头,菜品是梅菜扣肉、红烧肉炖冬瓜、鸡蛋糕、萝卜汤,水果是香蕉。食堂员工由学校招聘,鼓励学生家长加入,有6位家长经过筛选成为厨师,同时又是质量监督员。面点师张洪是六年级学生家长,他对自己的“作品”如此点评:“天天不重样,新鲜干净卫生。”

  在盘锦全市111所中小学校中,像兴隆台二小这样采用食堂供餐的学校共计64所。那些采用校外配餐的学校,学生也能够拥有同样放心的午餐吗?盘锦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科科长左鹏介绍:供餐企业由属地教育部门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各学校由家长代表现场投票,公开选择本校具体供餐企业,并全部进行公示。

  左鹏打开盘锦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盘锦市校外供餐学校营养食谱》每周都会在上面更新,内容非常详细,包含每一所学校的一周食谱以及供餐企业。“这样做,一是为了督促企业保证午餐质量,二是提醒家长晚饭的时候别跟我们做重了,保证学生的营养均衡。”左鹏说。

  再说“老”。盘锦正在做一件大事。作为全国第二批也是辽宁省内唯一的国家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从2020年9月起,盘锦已经进行了5年多的积极探索。

  “长护险”全称长期护理保险,不同于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为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独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试点结束后,它将作为“第六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盘锦正在探索形成“盘锦模式”,为辽宁省实施长护险制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益经验。

  这是一项从0到1的系统性工程,失能评估标准、服务机构管理、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每一项都极其复杂,需要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

  11月9日上午10时,护理员任红丽刚刚完成了泰山小区3区六号楼一位94岁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全程105分钟,完成排泄照护、脸手足清理、良肢位摆放等服务项目。

  这位老人是盘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长护险中受益的8380名重度失能人员中的一位。他所接受的服务,都是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的。打开《盘锦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项目操作指导手册》,其中生活照料内容23项、医疗护理内容13项,不仅可以作为评估护理员服务质量的依据,甚至也为那些失能老人的子女提供了照护指导。

  作为制定这一手册的直接参与者,盘锦姐妹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邢佳琦也是全国制定此项标准的5名专家组成员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位护理机构代表。“因为一直在一线做具体工作,所以我们提供的意见更有适用性,更接地气,也能让更多人愿意接受这项保险。”邢佳琦说。

  采访长护险的过程给记者带来的最大感受是,虽然有着“全国试点”“全省唯一”的名头,但从盘锦市领导到医保中心负责人,并不自矜,都在说具体做法、说探索中的难点与破局的办法,体现出一种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

  采访中,记者还读到了盘锦一家物业公司的小册子,名为《小的伟大》,汇集了公司员工与社区居民打交道的众多小事。前言中有句话——日子虽平凡,但总能找到感人的闪光时刻,这些岁月中的珍贵点滴,能承载内心的温情与感动,让生活更有温度。

责编:王世海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