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抓牢抓实申办冬运会的宝贵机遇

  

  我省首届青冬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小选手展开激烈角逐。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我省首届青冬会花样滑冰比赛精彩瞬间。

  中国冰雪大篷车在沈阳巡回展演期间,旱地冰壶项目备受青少年喜爱。

  本报记者 朱才威 李 翔

  核心提示

  2021年12月31日,辽宁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申办函。申办冬运会,是辽宁进一步普及推广冰雪运动的宝贵机遇,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宝贵机遇。通过扎实细致的申办工作,我省正在书写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以申促建”的过程中,将产生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跃上新台阶、满足人民健身需求、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效应。

  新力量 青冬会为“申冬”蓄势

  8月17日,沈阳市和平区全民健身中心冰场,2022年辽宁省首届青少年冬季运动会冰球决赛激战正酣。这也是首届青冬会的收官之战。

  “从今年1月初到8月中旬,青冬会持续了8个月,确实很忙。但看到我省小将驰骋在冰场、雪场上的风采,打心眼里高兴,他们是辽宁冰雪乃至中国冰雪的未来!”省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佘宇对记者说。

  省青冬会共设置滑冰、滑雪、冰球、越野滑轮和速度轮滑5个大项,涵盖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技巧类、竞速类)等10个分项134个小项,总计产生220枚金牌。

  据佘宇介绍,省青冬会各项目的参赛人数(含运动员、领队和教练员)总计956人,直接参与各项目赛事组织运营和执裁服务等工作的人员3000余人,影响和带动全省各类青少年冰雪爱好者和适龄青少年近万人。

  检阅队伍,储备人才,正是省体育局举办首届青冬会的根本目的。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省共有17名运动员和18名教练员参赛,最终获得1金、1银的历史最好成绩,参赛人数、参赛项数及运动成绩均创历史新高,为中国代表团实现“全项目参赛”和“夺取最佳成绩”作出突出贡献。在北京冬奥会周期,我省冬季运动项目取得飞跃式发展,运动队伍由100多人增至近千人,项目布局实现了从个别项目到冬奥会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覆盖,但仍有近1/3冬奥会小项没有开展,同时还存在已开展的项目发展不均衡、后备人才稀缺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以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为契机,我省将全面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增加投入,力争冬奥会全项目开展、冬运会全项目参赛,将辽宁打造成在夏奥会、冬奥会赛场都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省份。”省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冬向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我省已完成U12冰球队、U10冰球队的组建,其他空缺项目的组建工作也已提上日程。

  新起点 带动千万人上冰雪

  8月13日,中国冰雪大篷车百场巡回辽宁省(沈阳站)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沈阳市全民健身中心举办,拉开了中国冰雪大篷车在辽宁活动的序幕。

  在启动仪式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冰雪运动知识讲解、运动器材展示,并为市民带来内容丰富的冰雪运动体验,包括冰球、冰壶、滑雪机、模拟射击等项目。8岁的小男孩王展逸在旱地冰壶项目玩得不亦乐乎,他的家长开心地说:“大篷车活动内容很丰富,我们体验了好几个项目,活动非常适合青少年。”

  为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由北京冬奥冠军签名的火炬进行现场展示,引来体验者纷纷合影。“看到了北京冬奥会火炬,令我太兴奋了!我和儿子都跟冬奥火炬合影了。”市民赵女士对记者说。

  沈阳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于秀介绍:“沈阳的冰雪运动基础较好,结合‘申冬’,我们要让场地设施更加完备,同时,还要在竞技冰雪项目上扩大队伍、提高水平。”

  为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本站活动结束后,沈阳市将抓住辽宁省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机遇,以建设健康沈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城市功能为宗旨,以扩大冰雪运动人口规模和提高竞技冰雪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优化发展布局、培育赛事品牌、壮大冰雪产业、落实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冬运会承办能力,发挥冰雪运动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为沈阳打造冰雪运动之城和辽宁建设冰雪运动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沈阳站活动结束后,中国冰雪大篷车将开往抚顺、鞍山、大连等地,在近1个月的时间内举办10余场主题活动,普及冰雪运动知识,激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中国冰雪大篷车驶入辽宁,也是我省推进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一项具体举措。据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王海泉介绍,我省将以“申冬”为契机,致力于“带动一千万人参与冰雪运动”。

  如何“带动一千万人参与冰雪运动”?王海泉表示,今年下半年,我省将以“助力申办冬运会”为主题,以承办“中国大众冰雪欢乐周”“中国大众冰雪季”等国家级冰雪赛事活动为引领,以“辽宁省全民冰雪运动会”“辽宁省百万市民上冰雪系列活动”两大赛事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等“七进”活动,举办近百场大型冰雪赛事活动,覆盖数百万人群。

  新布局 促进冰雪产业大发展

  “我省现有10座室内滑冰场、32座滑雪场,具备承办部分冬季运动比赛项目的能力,提档升级后,可承办冬运会60%的比赛项目。”省体育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现有场馆基础上,我省将在沈阳市筹建‘辽宁省冰上训练中心’,在抚顺市筹建‘辽宁省雪上训练中心’,为我省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按“申冬”日程,沈阳市正筹划在浑南区王家湾地区建设“冰上中心场馆群”,包括速度滑冰馆、冰上综合馆和冰壶馆等。目前,沈阳市有关方面正对项目投资规模、建设周期及资金来源等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冰上中心场馆群”建成后,可承办冬运会冰上项目全部比赛及开幕式、闭幕式。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释放“申冬”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地市,我省拟在本溪、丹东、辽阳等市安排个别小项分赛区,助力当地冰雪场馆、场地提档升级。

  省体育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实现上述冰雪运动场地设施的筹建和改建后,我省可以承办除雪车、雪橇项目外的全部冬季运动会比赛,赛事的承办率将超过90%。

  以申办促建设、助力振兴发展,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董传升教授直言:“申办冬运会是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需要牢牢抓住、好好把握。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增强机遇意识,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我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加快辽宁从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迈进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省体育局负责人表示,辽宁“申冬”就是要以申促建、助发展,进一步推动我省冰雪产业与装备制造、康养、旅游、教育、金融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使“冷冰雪”变成“热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辽宁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是责任也是使命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突出,辽宁冰雪健儿也创造了冬奥会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欣喜之余,人们也在猜想,辽宁冰雪将怎样面对“后北京冬奥时代”。

  对此,辽宁体育人给出答案,那就是抓住“后冬奥时代”红利,通过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进一步提升全省冰雪运动热度。

  举办北京冬奥会,我国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上下对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后冬奥时代”的红利正在释放。我省在这个时候提出申办冬运会,可谓正当其时。

  辽宁发展冰雪运动的自然条件出色,体育人才雄厚,冰雪运动氛围浓郁,有条件更有动力在冰雪运动方面阔步向前。值得一提的是,辽宁曾成功举办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如果申办冬运会成功,辽宁将成为国内首个“双运”省份,对辽宁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的全面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辽宁体育提出“以申促建”的口号,着眼点不仅在于满足申办条件,更要抓住申办的宝贵机遇,补上我省冰雪场地、场馆不足的短板,向冰雪强省大踏步迈进。沈阳市“冰上中心场馆群”等场馆建成后,既可承办冬运会比赛,又可作为国家及省级训练基地使用,还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可以说,辽宁体育以申办冬运会为项目抓手,以申促建,在“后北京冬奥时代”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冰雪产业,为辽宁振兴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是责任也是使命。

  辽宁冰雪人话“申冬”

  辽宁省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王 冬

  以申办冬运会为契机,我省将大幅度增加投入。在沈阳冰上运动中心、抚顺雪上运动中心两大场馆群规划完毕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冬季运动队建设。同时,全省将加速冰雪运动普及工作,形成“全面参与、人数众多,专业队伍成绩优异”的新局面。

  贾宗洋  北京冬奥会银牌得主

  作为辽宁冬季项目的老运动员,我亲眼见证了辽宁冬季项目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在国际国内各大赛场的竞赛成绩,还是在冬季项目普及推广方面,辽宁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申办冬运会,辽宁冰雪运动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大发展时期。

  冰雪运动专家  王石安

  辽宁需要通过申办冬运会,为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能够承办冬运会,出色的软硬件将促进辽宁在体育、旅游、文化、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吸引更多的滑雪、滑冰爱好者来辽宁。

  崔恩伟  辽宁省冰雪运动协会会长

  辽宁省冰雪运动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做大做强辽宁冰雪朋友圈,汇聚各方力量。对于我省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发展来说,申办冬运会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极大地改善我省冰雪运动场馆设施的软硬件条件,带动我省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实现大发展。

  陈 捷  中国金雪花滑雪联盟副秘书长

  辽宁冰雪资源丰富、气候温度适宜、区位交通便利,发展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的条件极佳。辽宁冰雪产业的从业者应统一认识,抓住我省申办冬运会这一历史机遇,悉心培育具有辽宁特色的冰雪产业生态系统。

校对:闫尚
责编: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