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拔尖”+“以赛营城”
中国田径之光在沈阳闪耀
图:8月10日,运动员在比赛中。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图:8月10日,开幕式现场升起国旗与会旗。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李翔
8月10日,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沈阳盛大开幕。本项赛事是国家体育总局在2024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基础上,今年又创新设置的全国青少年综合性田径运动赛事。通过举办本项赛事,既有助于中国田径“筑基拔尖”,也可以助力沈阳“以赛营城”。
打通后备人才成长路径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田径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被誉为“运动之母”,田径的发展进步对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田径项目在我国开展较为普及,在广大群众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参与性,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广泛基础。
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不仅恰适地融入现有的田径赛事体系,还在竞赛项目设置、参赛办法设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参赛名额分配方面,每个参赛单位有30人的基础名额,男、女性别差不能超过5人。基于选手在国内、国际赛事取得的优异成绩,一些参赛单位还额外获得参加本届赛事的名额,由此产生激励效果。
中国田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将有效调动各省区市对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体校及重点体育中学的投入,有利于强化田径后备人才的根基。
这一赛事在“筑基”的同时,也为中国田径“拔尖”。女子投掷、男子跳跃等项目是我国田径的优势项目。本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中国田协围绕这些项目进行重点设项,以增加重点项目后备人才的厚度。
谈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之于田径事业发展的意义,中国田协相关人士说:“这一赛事整合优化了现有的竞赛体系,引导各省报备省级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冠军赛及省运会成绩,推动全国青少年田径成绩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优秀运动员选拔工作;此外,通过本届赛事的顶层设计,还可以引导和规范省级比赛的项目和年龄组别设置,促进体育、教育领域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资源的进一步融合。”
展示“国际沈”全新魅力
沈阳作为东道主,在这届赛会中收获满满。如果说城市是赛事的“主场”,那么赛事则是城市的“磁场”。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形象的鲜活名片。更浓厚的运动氛围、更科学的健康防护、更优美的城市面貌、更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说,举办本届赛事的同时,沈阳的城市生活也迎来一次提质升级。
沈阳是田径运动的沃土。201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国际邀请赛、世界田径锦标赛选拔赛,2023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世锦赛及亚运会选拔赛相继在沈阳奥体中心举办,赛事所展现的竞技水准和办赛能力令人惊喜。此番以国内田径顶级赛事为“媒”,全国田径运动爱好者得以走进沈阳、亲密接触沈阳、爱上沈阳。
以举办本届赛事为契机,沈阳持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高赛事承接能力。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曾成功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足球比赛、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与田径比赛、2018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全国田径冠军赛、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36强)等极具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赛事。为迎接本届运动会,沈阳奥体中心完成了主场地田径塑胶跑道改造升级、功能房间的修缮,进一步强化了沈阳引进高水平赛事的能力。
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沈阳举办,对沈阳文体旅深度融合亦有极大促进。本届运动会被纳入沈阳“夏日享清凉·欢乐在沈阳”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将邀请参赛运动员、与会嘉宾等免费游览沈阳故宫等特色景区,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
举办本届赛事,是沈阳近年来坚定贯彻“以赛营城”理念的一个缩影。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总目标,沈阳将高水平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能级、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先后引进并成功举办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创造出可观的综合效益,展示出“国际沈”的发展新貌,为塑造沈阳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赋能助力!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