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要深刻理解党中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持续在凝聚共识、建设共同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化共识是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深化理念共识,树立“一盘棋”思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一种全面协调的教育理念。强化全局意识、提升整体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深刻理解各学段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之间是阶段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共向性的关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只有在各自守好“一段渠”的基础上才能循序渐进,各学段只能在一体统筹的前提下才能各司其职,二者紧密关联,相互支撑。达成目标共识,实现螺旋上升的教育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系,各学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确保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培养政治认同、大学阶段聚焦使命担当的持续进阶,防止断层和脱节。形成内容共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深度融合。深刻认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以及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生动链接,能够实现从情感启蒙到理论深化、从行为引导到价值内化的立体化育人,引导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夯实组织基础,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建设提质增效。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平台的理论阐释功能,增强学理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政策支撑是依据,理论研究是先导。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既有集中力量的优势,又有优化资源的功能。要在集体备课、品牌创建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研究视野,总结规律、提炼经验,及时将工作经验提升为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要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研究能力,精准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注痛点难点,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开展深入研究,全面增强思政育人效果,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平台运行效能。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构建规范统一、特色鲜明、共享充分的数字化资源库,开发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贯通式”教学案例,共建示范性“衔接课例”,以“同课异构”“同题异构”为牵引,组建“跨学段虚拟教研室”,加强集体备课云上平台建设,持续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平台的数字资源共享作用。拓宽参与主体,扩大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要遵循“大思政课”理念,建设区域共建、校际结对、品牌示范团队等覆盖不同范围的育人平台,汇聚跨学科、跨行业等不同领域的参与主体,丰富校地合作、校馆协同、智慧思政等不同实践形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育人模式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升华、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协同拓展,构建思政课新生态新格局。
汇聚多方合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既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见效的关键保障,更是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思政课教师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挑战,亟待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高水平师资保障。优化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能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取决于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思维和视野。要分层、分类构建培训体系,明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训目标,细化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激发创造力,尊重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贯彻和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政策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价值共识来汇聚合力,也要尊重各学段教师主体的差异化诉求,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发展平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核心利益与各学段主体利益诉求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构建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重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和正向激励功能,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成效和协同育人的方法创新为核心维度,以各学段差异化考核内容为辅助指标,将“学生德育成长追踪”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统筹设计系统性、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际贡献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最大限度释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活力,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新生态。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13)阶段性成果】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