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发展信心 推动辽宁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张万强

  核心提示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了方向。今年上半年,辽宁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多重困难叠加的情况下,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下半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确保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完成全年决战决胜目标。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工业经济稳中提效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当前,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交织演进,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赋能各产业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推动辽宁全面振兴,要进一步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落实辽宁出台的《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在12个重点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强化Deepseek等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多向发力,赋能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重点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创建“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形成更多智能制造示范标杆,鼓励龙头企业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经验和大规模推广成熟应用。聚焦制造业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链式”协同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提升,打造国家级数字化产业集群。抢抓智算需求不断增长的机遇,有力有序布局算力集群建设,进一步优化算力结构、强化算力融合应用、提升多元算力供给能力、凸显数字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筑牢坚实底座。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构筑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之以恒做强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和沈抚科创园“两城一园”,高标准推进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重点实验室群建设。围绕未来前沿领域、优势特色领域,加大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谋划储备力度,有节奏、有步骤地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聚焦新材料、精细化工、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和前沿科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科技制度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力争在更多领域跻身领先行列。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半年,辽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表现亮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下半年,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强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扩大应用场景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兴支柱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和配套,促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支持新能源、基因技术与细胞治疗等具备一定基础的未来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不断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

  释放消费潜力,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

  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要完善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减少限制性措施,优化消费环境,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加速消费升级提质。准确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重点抓好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以及汽车、家居、家电等增长性强、带动性强的大宗消费,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策划更多有辽宁特色的旅游主题、经典的旅游线路,推出更多的文创产品,积极策划更多的音乐节、个人演唱会等演艺活动,办好更多体育赛事,促进冰雪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推进文体旅消费持续升温。积极发展“夜经济”,完善夜间消费市场,丰富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上下功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活力。

  着力稳就业、促增收、提消费。坚持就业优先,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特别关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制定和实施新一轮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用好各种稳就业政策,更好支持企业稳岗拓岗,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蓄水池”,确保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加强对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持续提高工资性收入、有效提高经营收入、不断扩大财产收入、稳步增加转移收入,让城乡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全力抓项目,促进全省投资平稳增长。要落实2024年三季度以来中央出台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加快项目进度,力争下半年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发挥重大工程牵引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形成重点项目“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等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增强民营经济发展预期,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打破区域、层级、隶属关系壁垒,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健全央地合作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央地合作提升发展效能,加强央地战略深入融合,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央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推进落实“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等惠企政策,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着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行多式联运“一单制”,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沿海集结中心,强化对商品中转集拼能力。积极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推进外贸稳存量、扩增量,稳企业、稳预期,支持企业保订单、拓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增长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努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示范引领作用,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外贸稳中提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进一步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在要素获取、政府采购等方面为外资企业提供平等的机会,努力稳住外资存量,提高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