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辽宁·国宝密码⑦ | 辽墓碑志重现消失的契丹文字

  一方磐石,经历一次次电光火石的击打,镌刻下穿越千年的文字。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也称碑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先秦时已出现刻石纪事,两汉时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碑志文物上自汉代,下迄明清,尤以辽代汉文、契丹文墓志最具特色。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及其皇后哀册共15石堪称“国宝”。契丹建辽,立国210年间南征北战,在中国少数民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金灭辽后,契丹民族去向不明,契丹文字的破译成为考古界的一个难题。

  何谓“墓”“志”“铭”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是说最早人死后直接埋葬,不做任何标志。周朝以后才开始“始筑坟墓,或种上树,以为墓的标志”,之后一段时间用木头制作墓碑,到汉代才有用石头做的墓碑,直到魏晋时期,墓碑都立于墓外的地面上。

  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曹操主张薄葬,除朝廷特许,概不得立碑。于是原本立于地上的墓碑转入地下,逐渐演变为墓志形式。

  刻于碑上的铭文也经历不同时代的变化,汉时碑文文体散韵结合,前序后铭,序用散文以叙事,铭用韵语以称颂。至唐宋时墓志文将原本偏于叙事的文体,与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表达对逝者的无限崇敬和颂扬之情感。韩愈为柳宗元所做《柳子厚墓志铭》最为有名,全面记述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秀传记文学。

  怎样看辽代碑志

  能够厘清辽代历史脉络,增补《辽史》缺失的资料,破解契丹民族诸多疑惑,辽代石刻碑志发挥了巨大作用。

  辽宁境内保存的辽代碑志文物品类丰富,辽代帝后哀册、契丹贵族和汉人贵族墓志、石棺、石函、碑志、画像石、石刻等均有涉及。这些碑志在时间跨度上保持了连贯性,从辽代早期一直到辽末都有碑志出土,这些都是研究辽代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和文化宝贵的文字及实物资料。

  一块记述完整的碑志,包含墓主人的姓名、性别、生卒年月、家世流源、官职身份、婚姻家庭等信息。碑志和碑盖的大小及制式的复杂程度可以用来识别墓主人身份。辽代帝后哀册碑志所选石材为致密的青石,碑志尺寸更大,志盖上书写字数更多。

  辽代墓志的书体分为篆书和楷书两种。辽圣宗的汉文哀册即以篆书镌盖,字体极其工整、遒丽。楷书体镌刻书体则洒落天然、奔放飘逸,是辽代书法佳品,必然是出自名家之手。

  契丹密语如何破解

  契丹建辽后,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两种契丹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契丹大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制,模仿汉字的痕迹很重,通过改造汉字的字形和增减笔画的方式而创制的。契丹小字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所创,契丹小字有300多个表音字符,被称为“原字”,契丹小字的“原字”数量虽少,但是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 契丹小字产生后,与契丹大字、汉字并行使用,成为辽代官方文字。

  辽亡金兴,契丹文字渐绝于世,成了不为人们所识的死文字。直到1922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了契丹小字辽兴宗和仁懿皇后哀册,失传800多年的契丹文字才重见天日。

  在中国古代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字中,西夏文字有《蕃汉合时掌中珠》《音同》《文海》之类的字典性工具书传世,女真文字有《女真译语》传世。但契丹文字除《郎君行记》之外,没有一篇是与汉字对译的,也就是说,没有对照的“字典”可查,因此解读起来非常艰难。

  《郎君行记》是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年)刻于武则天无字碑上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的简称,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最后解读出400多条契丹小字语词。

  辽代碑志破解哪些谜题

  破译辽代碑志,能知晓辽代名人轶事,了解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

  耶律奴墓志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福”等契丹小字的记载,辽兴宗哀册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辽道宗哀册“善行福积”这些都是中原文化经典的简缩。篆刻契丹文字的墓志所引用的典故出自汉文古籍,说明契丹人长期学习汉文经典,全面接受了中原传统的儒家学说。

  耶律仁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辽宁北票出土的其墓盖顶上用契丹文和汉字所刻的“大辽国尚父于越宋王墓志铭”字样,关于耶律仁先的猜测很多,最传奇的认为他是金庸武侠江湖中萧峰之原型。耶律仁先的墓志契丹志文71行,5100余个契丹小字,是传世契丹小字资料中字数最多的一件。耶律仁先曾在辽兴宗时出使宋朝,促成宋朝每年向辽朝增输岁币银10万两和绢10万匹。

  解读他的契丹小字墓志,对《辽史》中关于他的多处记载进行了增补。未来,如能彻底破译其契丹字墓志,或许就能知道他到底是不是金庸江湖中那个义薄云天的“南院大王”了。

  图鉴:

  辽代石刻碑志在厘清辽代历史脉络、增补《辽史》缺失资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耶律仁先碑志和碑盖:

  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小塔子乡,耶律仁先墓志刻于辽咸雍八年(公元1072年),李光书丹,有契丹小字和汉字志文两种文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创制的文字,按创制时间先后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

  书法角度:汉字碑文所用字体为唐代楷书,碑文字体拙茂峻逸,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志盖顶,阴刻楷书带有行楷韵味,规矩中带有潇洒,庄重中蕴含不羁。

  纹饰:四角阴刻牡丹花枝,四坡线刻十二生肖,契丹民族喜欢牡丹、芍药、菊花等花卉,在辽代墓志文刻中多有出现。

  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是参照汉字制成的,沿用了汉字的横平、竖直、拐直弯的书写特点,并借用了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字形,如“仁”“来”“田”等。

  契丹小字:契丹小字的形成年代略晚于契丹大字,由辽太祖弟弟耶律迭剌创制,是一种拼音文字。

  文物档案:

  契丹人出行图:

  出土于辽宁阜新关山萧和墓中,图中绘有契丹侍从14人、驼车一辆及马匹若干。画面人物分成四组,每组之间相隔一段距离。这些青年人皆是髡发,稚嫩无须,戴耳环,穿着圆领紧袖长袍、短靴,牵引骆驼车前行。

  辽道宗皇帝契丹文哀册:

  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永福陵,册盖刻篆契丹小字原字6行,每行6字,共计原字36个,册石刻楷书及行书契丹小字哀册文37行,每行字数不等,共计1330余字。

  辽道宗宣懿皇后哀册:

  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永福陵,为汉白玉材质,呈方形,体大而厚重;册盖边长均约130厘米、厚约30厘米。册盖书刻汉文、契丹文,极其工整、遒丽,堪为辽代书法佳作。

  道宗及其宣懿皇后汉文、契丹文哀册共四合八石。

  文物小课堂:碑志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碑志”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海》皆释作碑记,指刻在碑上的纪念文字,广义的碑志文,在形式上,通常由散文或骈文部分的“序”或“志”,与韵语颂赞部分的“铭”共同组成。传之久远的碑志文,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在内容与用途上,主要可分为记述某次重大历史事件,或某人功业的纪功碑文,记载建筑兴建缘由和经过的宫室庙宇碑文,记述死者生平,兼诉悼念、称颂之情或发议论的志墓碑文。

  专家支持: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么乃亮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