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喜:甘坐科研“冷板凳” 服务病患“热心肠”

  本报记者 王笑梅

  翻开从医履历,39岁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教授宋永喜成绩斐然:从事胃肠癌早诊、分子分型、腹膜转移及靶向药物研发等研究,首次揭示了真菌群落失衡与胃癌的相关性,设计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转移先导药物;带领团队在海量数据中分析发现癌症治疗现行国际标准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并被国际抗癌联盟采纳,成为中国医学研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范例;开辟医工交叉精准诊疗新路径,快速从微量腹水腹腔冲洗液中检出胃癌细胞,为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搞研发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可能几年才能出一点成果,要静下心来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宋永喜说。科学研究最紧张的时候,一年365天,宋永喜不去实验室的日子不超过10天,这种状态整整持续了3年。为研究出胃肠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宋永喜带领团队将医院60多年的相关病历全部找出来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其中有50多年的手写病历要一本本录入计算机。

  多年来,宋永喜始终坚持科研内容来源于临床更要服务于临床,服务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在她的努力下,一项项胃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研究成果加快向临床诊疗新技术转化,使本院的1万多名胃肠癌患者及其他应用单位8万余名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在患者眼中,宋永喜是一名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宋永喜常说的话。她还与数以百计的患者成为微信好友,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虑困惑。

  “医教研”三位一体,宋永喜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教学任务,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和激励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对于学生发表的论文,宋永喜总要再三审校,精确到每一个原始数据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科学研究必须严谨,尤其是涉及生命健康的医学论文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宋永喜说。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