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沈阳市白塔完小教员、军属黄桂龄,在给孩子们讲志愿军的故事。
1950年12月18日,宽甸城镇的青年积极参加民兵。
1950年12月19日,东北各地送往前线的慰问品堆积如山。
1953年2月23日,金县村妇女委员刘素梅给丈夫写信鼓励他在前方多杀敌人。
1950年12月19日,宽甸县担架队出发上前线。
1950年12月13日,安东(今丹东)市民兵昼夜巡视铁路。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沈阳第三机器厂第二车工部赵国有向全东北工人提出劳动竞赛挑战。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东北日报作为辽宁日报的前身,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完整的“抗美援朝”记忆。在这记忆的长河中,不仅有刚劲有力、力透纸背的激昂文字,还有数量众多、珍贵异常的独家照片。1950年至1953年的《东北日报》用镜头为新中国这场史无前例、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运动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炽热的爱国之情。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那些定格在胶片中的照片经过工作人员的翻拍,形成了电子图片资料库,目前共有294张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老照片,涉及东北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方方面面,向今天的我们诉说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无数的工人和农民订立爱国公约,组织生产竞赛,通过积极改进机器、改进操作方法、改进劳动组合等,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各类时事教育、宣传教育活动遍地开花,在凝心聚力、争取战争胜利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各个社会团体普遍制订了捐献计划,并超过原计划完成捐献数额;制作慰问袋、捐献慰问品、组织慰问团,数不清的慰问与关怀令前方的战士备受鼓舞、奋勇杀敌;大量民工、担架队、医务人员、汽车司机、技术人员奔赴前线,他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了战勤任务,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优抚代耕、烈军属子弟优先入学并减免学费、工厂优先考虑烈军属的劳动就业、卫生工作者自发为烈军属免费治疗,对于烈军属的优抚工作普遍展开……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东北人民最真实的抗美援朝运动。
记者一边俯首查阅老报纸,穿梭于繁体字之间,感受70年前的战火纷飞,另一边仔细追寻老照片,沉浸于黑白色调之中,重拾尘封在胶卷中的时光记忆,总能在二者之间找到“共通点”:不少照片曾经刊登在报纸上,进入大众的视野,为抗美援朝运动增添一抹鲜活的影像。时隔70年,这些老照片唤起了时代的记忆,触动今人的心弦。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