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辽宁人民的贡献值得永远铭记 专访《辽宁抗美援朝运动史》作者卢骅

  记者专访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专家卢骅。本报记者 丁思文 摄

  本报记者 张晓丽

  提示

  “朝鲜战争签署的是停战协定,为什么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中国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提高了中国的地位?”……时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了回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了解这场战争给辽宁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记者专访了《辽宁抗美援朝运动史》一书作者卢骅,请他来为我们答疑解惑。卢骅1957年生于辽宁宽甸,父亲是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卢骅退休前任辽宁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致力于抗美援朝历史研究几十年,曾多次赴朝鲜实地调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不得不打的一场仗

  记者: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学界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认为,朝鲜战争最终签署的是停战协定,而非和平协定,且战争起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战前战后局势基本一样,算是打了个平手,算不上胜利。您怎么看?

  卢骅: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概念,不可混淆。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以北朝鲜越过“三八线”进攻南朝鲜为开端。而抗美援朝战争起于1950年10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为开端。抗美援朝战争起于鸭绿江,终于“三八线”,硬生生打出了半个朝鲜半岛,是无可置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结束,对于朝鲜战争来说,停战协定的签署意味着按下了“暂停键”,而对于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停战协定的签署意味着按下了“终止键”,停战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从朝鲜撤离,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

  记者:我们在查阅抗美援朝时期的《东北日报》老报纸时发现了这样一句话:“狼到门前不能不打,水没来前先要垒坝!”讲的就是抗美援朝的必要性。这句话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更多的是未雨绸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的真是朝鲜吗?

  卢骅: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长期战争带来满目疮痍,国家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把注意力转向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出国作战,要对抗当时宣称“全球头号强国”的美国,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非常艰难。但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按照当时的局势,抗美援朝势在必行。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乘机出兵进行武装干涉,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同时派出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直接侵犯中国主权,想要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野心昭然若揭。如果不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可以预见,美军基地将驻扎于鸭绿江边、横亘于台湾海峡,后患无穷。

  是立国之战、立威之战,更是立远之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些学者提出,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目前学术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意义有哪些研究呢?

  卢骅:目前学术界对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种观点。

  一是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战争,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持下,经过近3年的艰苦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最终将其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彻底击败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彻底终结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屈辱形象,使得整个中华民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自豪感,这一战打出了国内的团结、打出了国家的地位、打出了民族的自信。

  二是立威之战。这一战树立了军威与国威,不仅仅在亚洲、在远东,而且在国际社会上打响了新中国的声威。可以说,从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后,国际社会才真正认识新中国。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是华裔,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后续影响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朝鲜战争后作为亚洲人的我,在英国时腰杆才直了些,朝鲜战争前我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中国出兵朝鲜并接连获胜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从此我也开始认真地学习汉语。”

  三是立远之战。这是我的观点。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70年的和平,为中国发展赢得了持久和平的稳定局面。正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所说,抗美援朝战争“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战很好地锻炼了人民军队的作战水平,使得我军很快从单一的陆军成长为海陆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军队,为国家接下来的发展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真正达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效果。

  抗美援朝对辽宁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记者:从地缘上看,辽宁地区与朝鲜隔江相望,抗美援朝战争对于辽宁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辽宁地区对于抗美援朝的重要贡献,您会怎么说?

  卢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如果说北京是大脑,那么沈阳就是心脏、丹东就是耳目,而朝鲜则是拳脚。关于抗美援朝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中央作出的,所以将北京比作大脑最为合适。心脏是人体的供血器官,将沈阳比作心脏,是因为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为战争供应了大批军用物资。辽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在沈阳的军工厂包括五一厂、五二厂、五三厂、空军三厂,等等,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将丹东比作耳目,是因为临江、辑安、上河口、丹东鸭绿江大桥4个通道都隶属于当时的辽东省,这里距离战场最近,是后方的前线,是赴朝的必经之路,消息传递最快,受战争影响最深。

  记者:当年的辽宁地区不仅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过江,志愿军后勤运输车队从这里驶向战场,志愿军英雄儿女从这里凯旋……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给辽宁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卢骅: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给辽宁人民造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辽宁地区距离战场最近,鸭绿江下游与朝鲜接壤的1400千米江界大多在当时的辽东省。当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畔时,丹东地区就开始遭到美机的轰炸。面对燃烧到家门口的战火,为了确保重工业基地的安全,辽宁地区被迫进行了战略大迁移,大量国营、公营企业搬迁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人口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时,丹东的城市人口有20多万人,到1950年10月底,半年的搬迁和大迁移中,丹东市的人口仅剩6万人。即便是这6万人,也是考虑到志愿军后勤保障的各种需求而留下的。不仅仅在丹东,当时的重工业城市沈阳、抚顺、本溪等,许多工厂也经历过大迁移。对于留在当地的人口,政府实施战时管制,一切工作重心都以供应前线为重。既要担负繁重的支前任务,又要搞建设、发展生产、巩固国防,辽宁人民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勇于探索,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还在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中一再创造佳绩。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代代传承,才能使辽宁人民踊跃投身于祖国建设当中,建成新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