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制表 许 科
注:为表述方便,本版稿件及图表中地名均为当时名称。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从1952年至1958年,辽宁地区曾经抚养过6812名3岁至15岁的朝鲜战灾孤儿。
根据《辽宁省志·民政志》的记载,1952年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指示东北人民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代养朝鲜战灾孤儿工作。10月中旬、下旬,东北地区集中接收朝鲜战灾孤儿。辽东、辽西两省共接收6812名,分别在13个市县,设18个院、园进行安置。在此后的6年间,辽宁人民承担对战灾孤儿的抚养救济工作,使战灾孤儿在中国有了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部分年龄较大的儿童还受到技术职业教育。1958年10月,这批孤儿全部返回朝鲜。
安置:
共设18个学院、爱育园
怎么安置这些朝鲜战灾孤儿?1952年,辽东、辽西两省设立了18个朝鲜儿童学院和爱育园。到1954年8月1日,辽东、辽西合并为辽宁省,部分朝鲜儿童学院划归吉林省,加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院的设置由此作了一些调整,即分为4个爱育园、8个初等学院、2个中等学院,对应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
各地政府十分重视安置朝鲜战灾孤儿的工作,考虑到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以住好、住暖为原则,大部分地区都在宿舍里搭上火炕,按照学校和幼儿园的需要,修成宿舍、教室、俱乐部(游艺室)、保健室(卫生所)、淋浴室、理发室、饭厅等,还有简单的运动场。例如在北镇,最初为了接收朝鲜新义州、安州、平壤的550名战灾孤儿,改建、扩建334间宿舍和办公室,成立了3所爱育园。
供应:
保证供应不限量
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为朝鲜战灾孤儿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待遇。
在饮食上,主食全部供应细粮,副食针对朝鲜习惯,偏重朝鲜咸菜和牛肉汤。各院、园均由保健室会同伙食管理委员会制定科学而富有营养的食谱,精心做好伙食。昌图初等学院的炊事员孙喜山因经常变换主副食花样,服务热情,朝鲜儿童称他为“中国爸爸”。各地在饮食供应上实行优先照顾,营口市对细粮供应,一不限量,二不限品种,并供应优质煤。铁岭县把军用的优质大米和面粉供给朝鲜儿童。学生穿的衣服每人每年3-4套,包括棉衣、大衣、罩衣、衬衣、棉鞋、棉帽、棉手套等,根据季节变化和需要进行更换,棉布保证供应不限量。
入境:
组成专业小组护送
朝鲜战灾孤儿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安东市。作为入境口岸,当时的辽东省组成接收朝鲜难童委员会,在安东成立临时招待站,抽调工作人员401名从事接待、供应和医疗卫生工作。
每一名朝鲜儿童到达招待站后,会全部洗澡、请医生检诊,工作人员对运送儿童的汽车和儿童衣物普遍进行消毒灭虱。招待站从机关和街道抽调104名朝鲜族工作人员专门照顾孩子们吃饭、睡觉以及洗澡、换衣服等。同时,从省、市卫生部门抽调120名医护人员,为体弱多病的孤儿进行检诊、治疗、护理。在普遍检诊的基础上,招待站治疗患消化不良、皮肤、眼疾、外伤等患者1469名。
之后,这些朝鲜战灾孤儿会被护送至不同的安置点。为了保证安全护送,由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学院派来46名医护工作者组成11个护送小组,负责从入境口岸接待站到指定驻地途中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工作。从1952年10月16日到28日将1.85万余名朝鲜过境孤儿及家属分27批次全部护送到指定地点,途中治疗患病儿童1760人。
医疗:
建立卫生所、疗养院
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朝鲜孤儿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能够适应新环境吗?根据《义县县志》的记载,义县爱育园建于东南街药王庙胡同,设有园长、医生、护士、教养员。可见,当时的爱育园、朝鲜儿童学院内一般都设有卫生所,积极监护儿童健康状况。辽西、辽东两省针对朝鲜战灾孤儿体弱多病的情况,组织医疗队对儿童进行体检,加强治疗工作。到1953年2月底,辽西省大部分儿童恢复了健康,仅4个月,儿童体重平均增加了4.33公斤。1954年春,在朝鲜战灾孤儿中又发现了肺吸虫病患者,分散在各个院、园。为了集中治疗,辽宁省在盖平县熊岳城建立一处朝鲜儿童初等学院(朝鲜孤儿肺吸虫病疗养院),配备优秀医务人员43名,购置X光机、心电图机等医疗器械,集中东北各院、园的肺吸虫患者323名,使他们边医边学,到1958年春,治愈率达到88.5%。在为朝鲜孤儿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对儿童关怀备至。医生陈凡为抢救脑型肺吸虫患者金乐吉,同他嘴对嘴地呼吸治疗,学院称他为“第二个罗盛教”,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陈凡二级国旗勋章。
教育:
提供职业教育
根据中朝两国政府协定,朝鲜儿童的教育任务由朝鲜驻华大使馆沈阳联络所直接领导下的朝鲜儿童教育处负责,包括教育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职员的配备、教学成果的考核等。中国方面则根据教学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爱育园的儿童相继升入初等学院,到1956年爱育园已全部撤销。根据国务院关于帮助朝鲜战灾孤儿学院进行职业教育的指示,辽宁省先后将营口、锦西初等学院改为初级工业技术学院,将兴城、铁岭中等学院改为农业技术学院,并在北镇、昌图、山海关初等学院中附设农业补习班。在一些现代化水平高、条件好的工厂和农场,朝鲜战灾孤儿经过实习,达到五级工的51名,四级工的490名,三级工的113名,二级工的38名,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
欢送:
留下友谊的见证
每逢新年、春节、“六一”儿童节、“八一五”朝鲜解放纪念日,各地都组织中国儿童与朝鲜儿童相互慰问,并举办中朝友谊联欢活动。6年时光,儿童长成了少年,也让友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了朝鲜建设的需要,从1954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回朝,到1958年3月,一共有1509名学生陆续回朝。根据中朝两国协定,剩余的学生需要在1958年6月到10月间全部回朝。
分别在即,各地都组织欢送队伍,热情送别。在北镇,县里群众召开大会,欢送朝鲜儿童、青年回朝,并赠送每人一套服装。而依依不舍的朝鲜儿童,为了感谢抚育之恩,在当地修路、植树、立碑,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不少友谊的见证。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