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多干一点,多吃点苦,就离胜利更近一点 上山扛弹药、下山背伤员的担架队

  本溪县志 1950年11月,本溪县奉辽东省政府之命,迅速组成了抗美援朝民工支队。邴辅治任政委,连承智任支队长,1950年底,4个区2581人组成5个大队,15个中队,121个小队,县区选调29名干部在支队和大队任职。中队由村干部带领,小队干部由党、团员和村中的积极分子担任。 1950年11月17日起,本溪县抗美援朝民工支队相继离开可爱的家乡,渡过鸭绿江,担任前线战勤和运输的艰苦重任。其中一、二、三大队编成157副担架的担架队,在长甸集结。民工们赴朝仅一年多就有355人立功受奖。

  抗美援朝战争中,担架队队员把伤员运下前线。(资料图片)

  运送伤员的担架。

  尤忠文讲述当年担架队的故事。

  运送物资的背架。

  本报记者 赵 雪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有近15万人参加了担架队,担架队队员有的在前线随军作战,负责转运伤员、运送粮食等物资,有的在后方工作。有数据显示,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本溪地区派出赴朝民工超过2万人,其中就有很多担架队队员。记者根据本溪县志的线索,赴本溪满族自治县实地踏访。

  跪着也要把伤员运回去

  本溪县碱厂镇赵堡村村民穆连臣曾是本溪民工队担架队的一员,1950年,穆连臣奔赴朝鲜战场的时候只有22岁。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穆连臣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抗美援朝的战地勤务不仅任务重,而且时间紧,一项任务从省里接到命令到县、区完成动员,再到实施,只有七八天时间。往往动员大会刚开完,就有许多人报名,人数够了马上就出发。

  在朝鲜战场,担架队是无比重要的存在。志愿军打到哪里,担架队就跟到哪里。当时的担架很简单,一般就是两根竹竿,中间绑一块布。还有一种是在两根木头中间绕上绳子。最开始有的担架队里还有两个轱辘的手推车,后来因为上山下山不方便,就只剩下担架了。一般6个人一副担架,替换着抬。除了运送伤员,还要运送粮食、衣服。当时队员们还有句作战口号:“上山扛弹药、下山背伤员。”

  跟着前沿部队的担架队是最危险的,也是最重要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火线上抢救伤员,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兵站,再交给二线的担架队送到后方兵站。一旦发现敌机在头顶盘旋,担架队队员就会穿上白色的防空服,并把伤员用白床单蒙起来,然后迅速卧倒,等敌机飞走了,他们再赶紧抬着伤员赶路。

  运送伤员的路可以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有时候战场在山上,伤员很容易从担架上掉下来。有的担架队队员就干脆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跪着向前走。担架变稳了,但一场战役下来,担架队队员的膝盖经常被磨得不成样子。

  为了让伤员能够活下来,担架队队员还发明了一种把石头在火中烧热,塞在担架上的棉被里,以保持伤员体温的办法。这个“土”办法也挽救了很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

  除了运送伤员,担架队也运送粮食等物资。为了避免物资被频繁的轰炸摧毁,穆连臣说他们当时每一位担架队队员都有一身藏东西的好本事。找来树枝树叶,把物资藏在山洞里、树林中是大家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朝鲜,穆连臣不止一次经历了炸弹在自己眼前爆炸。但对于那时候的他们来说,生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伤员抬下去,把物资送过去。

  再艰苦也没想过“退回去”

  台山村村民尤忠文也曾是一名担架队队员。1950年11月尤忠文作为本溪县第一批赴朝的民工支队一员赶赴朝鲜。在朝鲜间里和西浦四十公里距离处有两个车站,本溪地区很多担架队队员都曾在这里执行任务。

  当时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队员们装卸物资时都是要争分夺秒的。“很多事情没有时间考虑,像装卸炮弹时,为了保证安全,应该轻拿轻放,但在朝鲜战场根本不可能,基本上是一箱箱往车上扔。”尤忠文说,他曾亲眼看到有一次为了尽快将散放在地上的手榴弹装车运走,队员们用铁锹往袋子里装,再一袋袋扔到车上,“那是很危险的,但我们当时都只想着快点把物资运到战场上。决不能让战士们没有子弹打,没有粮食吃!”

  在朝鲜战场上队员们的生活也是极其艰苦的。“为了躲避敌人轰炸,我们一般白天隐蔽起来,夜晚强行军。”尤忠文回忆,“食宿都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自带行李,再背着一把锹,晚上都睡在自己挖的工事里,能铺上点稻草就是特别幸福的事了。”因为睡的地方太潮湿,很多队员回国后都留下了后遗症。

  朝鲜的山路很多,很多时候部队跑上一天半宿才能翻过一座山。因为行军走的路太多,很多队员的鞋子都破了,天气太冷,队员们就把破衣服、破布缠到脚上,很多人把脚缠得比鞋都大,走道都费劲,岁数小的队员冻得掉眼泪。有时候没有粮食,大家只能吃土豆,连皮洗一洗就用锅煮着吃,最开始有炊事员负责做饭,几场战斗下来,粮食没有了,大家只能吃随身带的炒米炒面,但也不能多吃,因为都是限量的。

  但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激烈,尤忠文说自己也从没想过退却,“当时担架队工作期限是6个月,最开始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6个月坚持不下来,但到了前线,没有人再说回国的事。我们多干一点,多吃点苦,就能让战士们少吃点苦,我们就离胜利更近一点。”

  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这些舍生忘死的经历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卫生部门和广大民工担架队队员们,在敌人的炮火中将90%的伤员运回了国内。有数据显示,在1950年战争初期,辽宁共组织一般担架8011副、担架队队员5万余名、民工4210名,直接支援战争前线。同年11月又组织了1000副基干担架、6703名担架员赴朝执行战勤任务。1951年1月,再次组织了5个志愿担架团,共有2160副担架、1万多人。后期的志愿担架团将每副担架由6名担架员改为4名担架员,担架更轻便的同时也更适合长期随军作战,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切合前方实际需要,在战场救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对于很多担架队员来说,救下来的每一位伤员都是他们的牵挂。在朝鲜战场上,曾有一位本溪担架队的队员在一次运送伤员的路上,远远看见前面正在过河的志愿军被敌机炸伤倒在地上。这名队员不顾敌机轰炸中要隐蔽的规定,在炮火中将伤员救了回来。在把伤员送到后方后,这名队员还一直惦记战士的状况。很多队员还会帮助当地朝鲜老乡做农活,和当地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1年冬,本溪县民工队胜利完成任务。本溪县档案馆数据统计,本溪县民工队在朝期间,共装卸火车1769列,汽车10737辆,马车1734辆,袋装类物资88万袋,修建站台11个,地下工事400多个,仓库232间。战争中,本溪县民工队共有一个大队、三个中队、十一个小队获得团体荣誉,355人立功受奖。1951年国庆节,本溪民工队的支前民工关文德还作为优秀代表和其他志愿军战士组成了99人的英模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但更多的支前民工在回到家乡后,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的这一段舍生忘死的经历,他们也都很少和人提及这段故事。

  十多年前,本溪电视台曾与本溪县档案馆联合录制了一档名为《小城故事》的节目,其中《枫乡史话》系列报道中的一期,讲述的就是本溪县民工队。节目组采访到了本溪县民工队队长连承智,供给股股长李金杰,英雄队员关文德的儿子关宝平以及多位民工队队员。如今本溪地区还在世的支前民工队队员仅有19位。曾经的那一段段视频也成了见证本溪民工队历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守护志愿军战士生命的坚强后盾,支前民工队员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他们的身上,一样闪耀着抗美援朝精神的光芒。虽然没有直面敌人,但他们也都是当之无愧的战斗“英雄”。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由本报记者赵雪摄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