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并重把质量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一般能提高10%左右的产能,对端稳中国饭碗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办法已多次征求地方意见,正征求相关部门意见,颁布后对各地加强农田建设管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武江民

  早春时节,在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佟家屯村,挖掘机摆动长臂挑开水渠,工人们扛起石块堆砌护岸,为这片坡耕地建设排灌沟渠。4月底正式春耕前,这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将缓解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逐年增加,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质量不佳、缺少长期管护的情况,应完善建设制度标准体系,多举措拓宽管护资金渠道,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在辽宁省昌图县的田间地头,农机正在进行秸秆离田作业(2024 年 3 月 27 日摄)  昌图县委宣传部供图

  半数以上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走进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迂回。地处辽西北的这座小山村十年九旱,玉米收成常年偏低。一旦丰收时遇上秋雨,山路泥泞,农机开不上山,更影响粮食产量。2022年,这里建起来2950亩高标准农田。

  “你看,这里以前都是‘皮条田’。”官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年指着山坡上连片的梯田说,现在,原来分散的小田合并变成了大田,土路变成水泥路,农机能上山了,挖沟起垄、播种一气呵成。现在部分地块粮食产量实现翻番,玉米亩产超过1600斤。

  小田并大田,粮田变良田。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亿多亩,占耕地面积不足三成。2022年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总体规模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

  建设加速背后,是我国对建设良田保障粮食生产的迫切需求。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在国内粮食需求增长等背景下,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高标准农田尤为重要。

  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公布,鼓励各地体现本地特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殊性的、自选的、创造性的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盐碱化较为突出。多年来当地在河套、土默川、西辽河三大灌区推广9项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并逐步探索出高效节水类、旱作农业类、土地改良类等多种富有区域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典型做法。

  在粮食大省河南省,阶段性干旱时有发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河南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留住天上水,多用地表水,节约地下水”,破解“粮水矛盾”。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50万亩。

  “这些针对薄弱环节的创造性工作,让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准更高,更有特色。”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授刘艳华说,从各地实践看,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一般能提高10%左右的产能,对端稳中国饭碗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管力度不足

  如今,昔日零碎小田逐渐连成片、攀高产,但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管问题还有待完善。

  在某粮食主产省一处修建十余年的高标准农田中,为了满足当地农田灌溉需求,项目建设方以600亩地一个水库的标准建设了数个水库。但记者发现,有的水库看不到水,没有水泵、水管等配套设施。当地村党支部书记说:“当年建设水库的时候就没有给配套设施,农民们自己不会用,结果水库就变成了‘摆设’。”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步较早,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流程缺乏规范,建设体系不成熟。2018年以前,高标准农田由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建设流程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以验收为例,过去高标准农田验收是抽取10%的路段验收,一些建设主体只建设部分路段,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农业基层干部说。

  再如投资标准偏低,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规划》提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据了解,实际建设中,在部分山地偏多的地区,工程复杂,部分地块建设需求高于3000元。目前部分粮食主产省的亩均投入低于这一水平。

  此外,少数地区高标准农田资金下发后,受财政资金紧张影响,未能如期下发给工程方。一些工程方留下10%或关键项目不完成,等工程款到位后才进行最后的施工,这影响了相关政策落实。

  从资金入手实现“良田良用”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障资金渠道是关键。近年来,各地从管护资金入手,探索出一些有益经验。

  2019年,沈阳市创新推行高标准农田“损毁工程险”,中标单位需按照保险费率为中标额的5%、保期10年的要求自行购买“损毁工程险”,先签保险合同,再签施工合同。如果出现问题,保险公司负责对损毁工程进行修复。目前“损毁工程险”已经在沈阳全市各区县铺开。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农业机构改革前,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资金归财政部门负责,由国家、市、县三级配套拿出当年总投资额的7%,对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进行工程修复。机构改革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相关政策在制定中。

  为此,沈阳相关部门提出让工程方主动把利润让出一部分买保险,这个想法最初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工程方负担较重。

  在沈阳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沈阳市农业农村局与保险公司合作,首创“损毁工程险”,在沈北新区和辽中区试点,后又逐步向全市推广,打破了原来的利益壁垒,打通见效后,顺利推开。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马刚街道旁风村,2020年夏季遭暴雨侵袭冲毁了上险的2300米高标准农田作业路。在村里沟通下,保险公司及时派人勘测、定损,赔款1万多元。

  以沈阳为代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管难题,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好做法。山东省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鼓励金融、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广州等地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多渠道筹措建后管护资金;成都将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表示,目前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办法已多次征求地方意见,正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办法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责任、标准、内容等,颁布后对各地加强农田建设管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