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融海
  辽宁,拥黄渤两海,有29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漫长的海岸线呈“几”字形延展,把我国纬度最高的海湾——辽东湾揽入臂膊。辽河、大凌河等河流奔腾入海,河海交织,港口众多。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我省近半数城市在海边崛起,海洋以博大的襟怀拥抱着辽沈大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古至今。

  富饶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依海而生,向海而行,坦然而幸福地接受来自大海的馈赠。浪声帆影,汇通南北,海纳百川,化成人文。这里丰富而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内而外散发着如海洋一样包容、开放的气质,展现出宏阔、开放的精神。

  自古以来,辽宁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着文化繁荣。

  从3000多年前庄河小珠山人使用的船形陶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使用的鳐鱼马具,再到明清时期繁忙的港口,海洋对于辽宁人而言从来不是遥远的阻隔,而是与彼岸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复州皮影戏、海城高跷、辽西木偶戏……这些传统非遗项目在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了中原甚至海外的文化元素,形成独具魅力的舞蹈、戏剧形式。如今,这些非遗项目又走出国门,在海外“圈粉”。历史上,那些穿过大洋、破浪而来的船队,不仅在港口卸下了一件件货物,还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情感表达和多彩艺术。闯关东的汉子、善表演的艺人……他们来到关外,在牛庄、复州这样热闹的古城,在盖州、锦州这样的山海要塞扎根生活,丰富并拓展了当地的文化。

  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辽宁的海洋习俗就是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融合下形成,且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创新中化为气象万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朴实、善良的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把对海的眷恋、崇拜融入日常习俗和审美情趣中。本期,我们向海而行,解析地理框架下大量非遗项目诞生、融汇和繁衍的密码。

  复州皮影精巧生动。正所谓“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光影在幕布上纵横跳跃,伴随着艺人特殊的直白唱腔,将观众迅速带入特定剧情。古老的表演形式跨海而来,如海浪,时而汹涌、时而平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巨大的传播力。

  辽南高跷炽烈火爆。无论是上口子高跷、海城高跷,还是盖州高跷,它们的兴起与港口密不可分,在海风润泽下扭出了俏丽,浪出了风采。其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河北梆子、秦腔、山西梆子、喇叭戏的特点,以“扭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的风格和融歌唱、舞蹈、戏剧、杂技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展现了辽南人的豪爽、热情、幽默和浪漫,享有“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等美誉。

  长海号子苍劲有力。一人起头,众声相和。曲调铿锵,音节简短,讲究的是嘹亮、通透。那声声呐喊,吼出了力量,吼出了自信,是渔人直抒胸臆的奋斗之歌。

  大连贝雕精巧夺目。大自然造就的多彩贝壳带着海洋的咸湿气息与人类的奇思妙想相融合,于是产生了集牙雕、玉雕、木雕、微雕等各种雕刻手法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众家之所长的独门绝技,可谓光华之珍。

  金州龙舞刚劲奔放。翻江倒海的气势,透着欢喜,展现豪情,在铿锵的锣鼓与悠长的唢呐声中变换出无穷的样式。灵动的龙身造型、多样的舞法技巧,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愿,闪耀着海边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

  多元文化在辽宁大地上交流、融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那些与海洋有着血脉牵连的一个个非遗项目寄托着辽宁人的未泯乡愁和故土情长。浩瀚的大海,为辽宁带来独特的民风民俗,点缀出灿若海珍的文化景观,这是人与大自然相生相依、相通相伴的明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辽宁非遗技艺在不间断的交流互鉴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奔涌不息。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