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应慧
为基层减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如果负担过重,事情太多太杂,活儿太急,既干不完也干不好,真正扎扎实实做的事情反倒被压缩了“用功时间”。背着包袱跑步前进,确实让基层烦恼。
我省曾出台《辽宁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清单管理规定》,很多基层工作有很大变化。如今,社区工作人员的感受是,社区按照工作清单管理,会议无事不开、表格一采多用,社区干事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的“表格员”,而是真正深入群众的“网格员”。
减负是减轻不合理负担,但减负不是减担当、减责任,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而是提振精神、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干好工作、服务群众。
一个是车的问题,一个是马的问题。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要的是给车减负,给马赋能。
一句话,要减基层之负,还要增干事之效。
要增干事之效,就应该让减负与赋能并行,双向发力。
所谓赋能,就是要赋干事之能。创造能够创造的条件,让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创造性地落实各项政策,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体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为基层赋能,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基层权责,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
减负解决的是“没空儿干”的困扰,赋能解决的是“干不动”的问题,减负与赋能并行,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用心用情为民服务,得有时间,得有脚步。纾解民困,得让基层干部去村里多转转、在社区多走走,敲敲百姓家门,真正融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寒问暖问所困,一切的一切,用脚步丈量民情,前提必须是得让基层有精力去做。
让基层干部回归本职工作,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组织动员群众和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减负赋能,需上下贯通,形成气脉。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不仅是基层干部的“松绑释压”,而且是上级部门的主动作为。
减负赋能,需见行见效,车轻马壮。需减“压力”添“动力”,挤出“水分”、晒出“干货”。用“减法”减负,用“加法”赋能。
让基层干部有精力干事创业,让真干实干、敢为愿为善为在基层一线蔚然成风,需要铁规矩、硬杠杠,就要真减负、减真负,就要真赋能、赋真能。真正为敢想的干部“鼓足劲”,为敢干的干部“加满油”,当响鼓重槌,驰而不息。
编辑:简丹宁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