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为人们放松心情提供更多选择
生活皆可爱 处处有“治愈”
造型可爱的毛绒玩具带来的愉悦感,让很多年轻人愿意为其买单。本报记者 田 甜 摄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放松心情。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去商场里的宠物店跟小动物玩耍,成为很多人舒缓情绪的方式。本报记者 田 甜 摄
本报记者 田 甜 王卢莎
引子
在结束工作的傍晚买一束鲜花,在忙里偷闲的周末看一场演出,在期待已久的假期踏上一段旅程……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开始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提供更多选择。其中,治愈系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趋势,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治愈系消费,是消费者通过购买具有安抚心灵、减轻压力的产品或服务,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放松的一种消费行为,涵盖玩具、宠物、手工艺品、旅行、音乐、书籍、美食等多个领域。今年“双11”期间,网络上新发布的消费报告也显示:网购消费者“悦己消费”需求愈加凸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买单?治愈系消费不断升温的背后,与消费者对精神需求的依赖有何关联?面对治愈系消费市场,如何在享受乐趣的同时理性消费?近日,记者与部分年轻人展开对话,听听他们的想法。
更多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买单
11月15日晚,27岁的杨佳彤和朋友相约见面,不同于往常的聚餐或是逛街,这次她们的目的地是一家颇具艺术气息的陶艺工作室。将泥团放在转盘中央,双手轻轻包裹住旋转中的泥土,慢慢塑形,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陶艺,但杨佳彤和朋友做得非常认真。“按照自己的想法绘制花纹,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杯子,是创作带来的乐趣和价值,这次的‘约会’很完美!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体验。”杨佳彤说。
和杨佳彤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这份“美好”的情绪体验买单。一场热情四溢的演唱会、一个造型可爱的毛绒玩具、一次酣畅淋漓的运动……他们通过购买一些治愈系的产品或服务,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根据《2024中国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开始从追求“物质富足”到关注“精神富足”,在调查中,64.6%的消费者更看重精神消费。无论是温馨的家居用品、舒适的服装,还是一些能够提供心理满足的体验,这些产品都以其治愈的特质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去年大学毕业的陈思怡回到阜新,从事着一份“工资不高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她还是拿出了2000元报了一年的舞蹈课。“每天晚上都有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决定去不去,我一般每周都会上两节课。”陈思怡说,课程一般是速学一段舞蹈,动作难度不大,但是学的时候很开心。陈思怡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和朋友“拼单”的射箭体验套餐,这些都是她认真生活的证明。
治愈系消费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强大推动力密不可分。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短视频博主们将产品与消费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相关联,往往能够直接切中消费者的情绪;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们晒出自己收藏的玩具、盲盒公仔等,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表情包;一些商家纷纷效仿推出沉浸式的销售模式,让每一个消费者在付款后得到满满的情绪价值;一些综艺节目如《你好生活》《种地吧》以及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等,都以“慢生活”“治愈”为主题,备受观众的喜爱。
治愈系消费何以触动人心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治愈系”,仅单一话题就吸引了2246.9万人参与,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781.8亿次。如此之高的参与度,充分说明了人们强烈的“治愈”需求。治愈系消费究竟为何能触动人心?
“‘治愈系消费’的关键词是‘治愈’,人们需要治愈的,归根结底,不过是想要找到平静、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一种可以自洽的情绪体验。”如何正确、积极地面对“治愈系消费”,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副教授姜萍,给出了较为理性的分析。
有些人认为,生活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困扰,小到开车被加塞、得个小感冒,大到婚姻解体、人生重大变故等等。这些困扰让人产生一种想要逃离却无处可逃的无力感。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攒了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不知如何排解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心身疾病、造成人际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当我们发现‘治愈系消费’背后的真正动因,我们也就知道了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学会与自己的情绪融洽相处。”姜萍说,“人生不能只要快乐,多彩的生活必然有多样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就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所有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消极的,所有的情绪都有价值,负面情绪的存在也有意义。”
“活在此时此刻”,是心理学专家提出的解决“与自己的情绪融洽相处”的比较有效的方式方法。姜萍说:“生命是段历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不要活在对过往的遗憾而无法体验当下的生活,不要对未来无谓的担心而错失此刻的美好。把握当下的自己,和当下形成积极的联结。”
快乐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治愈系消费在为消费者带来愉悦体验的同时,也掩藏着消费陷阱和危险:在二手平台,一只稀缺断货的毛绒玩具能够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史莱姆”“捏捏”等解压玩具广受青少年喜爱,但原材料和制作环节缺乏安全监管;付费几百元,就能通过社交平台联系陌生人扮演成自己喜欢的“二次元”角色,线下见面、约会。
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的“精致”“自律”博主,让今年31岁的张雅琪愈发感觉自身的不足和压抑。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自媒体从业者采用夸大甚至虚假的表现手法展示精致的生活,其展示的细节往往经不起推敲,却欺骗了大批观众,过分制造了焦虑。
对此,专家认为,治愈系消费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提供更多选择,但是个体过分依赖物质消费寻求治愈,容易忽略自身内在调节能力的培养。此外,频繁购买治愈系商品和服务可能会让消费者陷入一种心理上的“成瘾”状态,尤其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这类消费行为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指导。
“‘治愈系消费’也是消费,因而也要适度。”对此,姜萍认为,“治愈”也可以不用“消费”。比如沐浴清晨温暖的阳光、每周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为手机选一张“优美风景”的壁纸……生活皆可爱,处处有“治愈”。
“真正影响我们情绪体验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我们怎样想,就会有怎样的感受;一件事有很多种看法,选择一个比较积极的试试看。”相关专家建议消费者在享受治愈系消费的快乐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治愈系消费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