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帮带”让社区干部解决问题更有招儿

  个人经验变成集体智慧

  “导师帮带”让社区干部解决问题更有招儿

  本报记者 曲宏

  4月7日下午,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0名社区干部和社区党委书记围坐成一个封闭的圆圈,聚精会神地倾听河畔社区党委书记王丽娟以“凝心聚力攻坚、共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分享。

  这是大东区开展“导师帮带”行动中书记沙龙活动的现场。作为帮带导师,王丽娟在社区岗位工作了25年,她今年带了4名学员。在她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特殊的“课程表”:每周三上午“早课时间”,学员要跟随导师参加社区晨会;每月第二个周六是“案例解剖日”,导师选取典型事件进行沙盘推演。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刚过6点,河畔社区一位空巢老人给王丽娟打来求助电话称,她家的水管爆裂,把楼下冲了。王丽娟第一时间通知了学员白雪莲,并迅速赶到现场,先关闭了阀门,然后与楼下居民就水淹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了反复沟通协调,一直忙到中午,几家才达成和解。

  “社区工作既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白雪莲跟随王丽娟学习了十多天,这次经历,她在“成长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触摸到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智慧。丽娟书记示范的‘三步调解法’——俯身倾听有温度、政策解读有准度、方案落地有力度,让我有了切身体会。”

  大东区首期“导师帮带”行动于去年9月至12月举行。第二期“导师帮带”行动在首期基础上全面升级,也标志着大东区社区干部培养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新阶段。

  “我们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区级导师重点培养新任社区书记和‘雏雁’人选。”大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人带教4名学员,12名导师带教48名学员。同时,开展包含书记沙龙、书记大讲堂、现场教学等在内的8项规定动作,并创新推出跟岗实践、案例工坊等自选动作。”

  第二期“导师帮带”行动从3月27日开始,7月底结束,将分批次建立区级“导师工作室”,首批给5名深耕基层多年的优秀社区党委书记授牌区级“导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将通过案例库建设、经验分享等方式,实现治理经验的复制推广。

  大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强调了“帮带”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新增三大特色:一是每月5天跟岗实践,进行沉浸式学习;二是‘导师工作室’组团联动,集体会诊难题;三是打造案例剖析工坊,提升实战能力。”

  在大东区魁星社区之前的旧改现场,万泉街道魁星社区党委书记、导师付卓带领学员开展的“沉浸式教学”别开生面。学员们不是简单参观,而是要现场模拟完成“为老旧车棚涉及改造方案”的实战任务。学员分成几组,有的走访居民收集需求,有的测算空间尺寸,有的联系共建单位筹措资源。72小时后,几个各具特色的方案摆在居民议事会上进行票选。“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比听10场讲座都管用。”学员小林深有感慨。

  矛盾纠纷调解是社区治理的“必修课”。在大东区北苑社区“案例工坊”,大东区大北街道北苑社区党委书记、导师李胜男还原了一起持续好几个月的停车位纠纷调解过程。学员们轮流扮演业委会主任、投诉居民等角色,在模拟演练中体会“倾听的艺术”。“原来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法理情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学员田青在复盘会上说。

  经过首期“帮带”,学员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76%。大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谈到“导师帮带”成效时颇为感慨:“导师工作室的建立,让个人经验变成了集体智慧,‘导师帮带’的效果正在显现,首期优秀学员中有2人已成长为社区党委书记。这套‘传帮带’机制传承的不仅是方法技术,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当年轻干部们把导师那句‘把居民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记在心间,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必将越走越实。”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