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应慧
天下事,非新无以为进。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但要真正达到创新目的,需要我们下真功夫。
以基层党建工作为例,点多线长面广,情况千差万别,问题也林林总总,更加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拿出有针对性的解题思路和办法,以达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在探索中前行。从社区的“红色物业”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到“党群服务驿站”实现15分钟便民服务圈,这些创新实践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典型,正是因为瞄准了群众需求的靶心。
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自称“创新”的情况,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甚至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有的党员干部在创新时没有“找对路子”,把一些老办法、常规动作改改样子、变变叫法,看似有了“新名堂”,实则是“换汤不换药”,不仅对发展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甚至还会为基层增添负担。
这些所谓的创新只是穿了新衣服,或者进行了过度的“美颜”,内里的“旧思想”“老做派”没有变,甚至只是形式主义的表面折腾,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群众并不买账,这不是真创新、好创新。
正因如此,创新这辆“概念车”能不能跑好基层的路,还需要检验。
创新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创新其实可以无处不在,但前提条件是“走心”又“走新”。创新与作风建设息息相关,干事创业离不开优良作风,“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从根本上讲,心底之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厚植几分,是看得出来的,没有人民情怀的创新,一定是有缺陷的创新。
要在感情和思想层面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要用真情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要对工作的规律性有足够的认知和掌握,更要尊重群众的实践探索。创新意味着改变,前提是对基层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拿出治痛点、疏堵点的新思路、新手段,才能建立健全最佳解题机制。
创新不是一纸方案,是否有成效,是否可持续,关键要看脚下的路走得如何。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走到群众中间去,真正让群众做“阅卷人”,让群众看看这条路“对不对路子”。
创新,要真功夫,不能搞“花架子”,改个名字、加个口号、换个提法等,都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需要敬畏创新,不争虚名,不慕虚荣,在新的赶考路上正确用好创新这一法宝,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真正“得民心、顺民意”,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