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深处

  主笔 曲琦

  春山暖日和风,辽宁省农科院所属省海科院救助中心的大水池里,斑海豹“小汤圆”正欢快地嬉闹。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冬季洄游至渤海产崽。受海冰、海风影响,部分幼崽会与妈妈失散,“小汤圆”便是其中之一。因为获救那天是正月十五,于是它有了这个可爱的名字。

  刚来的时候,“小汤圆”胆小,蹒跚,连褪毛顺序都错乱了。身体特别虚弱,需要下胃管输送鱼浆给它喝。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小汤圆”如期长大,餐盘的食物渐渐变成了鱼块、冻鱼、活鱼,它学会了游泳、抓鱼……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它重返家园,拥有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4月16日是全国斑海豹保护宣传日,越来越强壮的“小汤圆”,将在近期与4个小伙伴一起被放归大海。

  据统计,自1992年至今,省海科院共救助441只斑海豹,放归337只。“小汤圆”的故事,是辽宁对于海洋探索的一个小小缩影——不是占有,而是守护;不是征服,而是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我们与这片蔚蓝相拥时,也在拥抱未来。

  大连港16区泊位,一艘崭新的船舶——“新红专”轮静静地停泊着。这个名字承载着历史的回响:1962年,新中国第一艘实习船“红专”轮驶入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虽然那只是一艘被改造的蒸汽机船,却开启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新篇章。

  跨越了六十三载,如今的“新红专”轮是什么样?驾驶室里,船长何庆华用指尖轻触电子海图屏幕,系统如高德地图般显示设计好的航线和周围的航行环境。船身布满了高清摄像头,过去瞭望全靠肉眼,现在方圆6海里清晰可见。作为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能自主航行,能自动靠离泊,当发现与前方船只有碰撞危险时,它还能自主预警、调整航向、避让一气呵成。

  在探索海洋的路上,数据正成为新的“罗盘”。卫星俯瞰海面,“云端”奔涌信息,算法精准计算最优航线。大连海洋大学作为科技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研发出“随船精细化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将全球海洋分解为无数个加密网格,实时预测风、流、温、浪。山东海运的40万吨巨轮航行在中国-巴西、中国-澳大利亚航线上,这套系统如同无形的领航员,在屏幕上勾勒出最佳路径,时时“顺流”前行。八次实船验证,单次节省燃油成本高达百万元,中国终于在海运航线智能决策领域打破国际垄断,驶入自主创新的深水区。

  走出这片海,向着更辽远、更深邃的蔚蓝,北极冰层成为攻坚战场。大连理工大学青年科学家陈晓东曾随“雪龙2”号深入极地,是我国首位在北极点开展海冰力学测试的研究者。返航时,他带回了一份特殊的“北极礼物”——重达200公斤的海冰,跋涉7000多公里运抵辽宁。

  这些珍贵的冰样在实验室里被切割、打磨、测量、计算,最终化作破冰船设计手册上的关键参数。大连理工大学季顺迎团队研发的SDEM软件,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装备冰载荷仿真系统,直接应用于“雪龙2”号的关键设计。极地的冰与钢铁的船,在茫茫冰原中角力,也在力学世界里交锋。

  辽宁拥有近2300公里的海岸线,这里孕育着生命和丰富的资源,我们的海洋故事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既有探索海洋的勇气,更有守护海洋的智慧。与海共生、向海而兴,一大批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努力——把海洋经济锻造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增长极”,于蔚蓝深处,听澎湃脉动。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