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现代化农机 拥有无人机驾照 熟练操作“云”种田
农民老孙满身“新才艺”
本报记者 许刚
春耕时节,田野里生机勃勃。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之一的辽阳县,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一派繁忙景象。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农机大户们驾驶着各种新型农机奔忙于田间地头,旋耕土地。
“周末要降温,今天得抓紧往前赶,争取耕出几百亩地。”4月11日一早,在辽阳县绿禾家庭种植农场,50岁的负责人孙传显忙着和农机手们对即将下地的大型旋耕机进行检验。
在一台崭新的足有3米多高的大型联合整地旋耕机前,老孙略带炫耀地告诉记者:“这家伙足有240马力,在当地绝对是最大的,一天能耕三四百亩地呢。”
老孙在购买农机上一向舍得投入,他的家庭农场成立于2019年,5年多的时间,仅购买农机具就花费了超过200万元。
目前,老孙的家庭农场拥有现代化农机30余台,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其中,有大型拖拉机6台、免耕播种机5台、联合整地旋耕机5台、自走式打药机3台、大疆植保无人机2台、玉米收割机3台、水稻育苗机1台、水稻插秧机2台、水田旋耕机2台、打浆机2台。
“有国家的好政策扶持,每年我都会更新换代,购买各种新型农机,只有靠先进的农机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在这点上,老孙显然尝到了甜头。
家庭农场成立前,老孙也用过小型农机,结果一天最多只能耕四五十亩地,而有的时候还要结合人工,一天一亩地都很难耕完。好在那时地也少,只有几百亩。
农场成立后,老孙开始钟情于各种现代化农机,虽然投入挺大,但享受的40多万元国家农机补贴也减轻了他的资金压力。新农机效率高,一台新型农机一天最少能耕200亩地。有了这个底,老孙开始大胆流转土地,目前农庄已经有玉米田6000亩和水稻田6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农机光买来还不行,要想用好还需勤于学习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并熟练加以运用。“老孙可是咱班里学习最积极的了。”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姜春艳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心每年都会开办多期针对种粮大户的“新农人”培训班,传授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作为农机新农人,老孙算是农业技术学习的佼佼者。
作为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去年老孙还在辽阳市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去浙江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受益匪浅。
“每天都得学习呀!如今的农机都是智慧农机,整地机搭载最先进的‘丰疆导航辅助无人驾驶系统’,只要在驾驶室内的控制屏上设定好程序,就可以无人驾驶进行耕作;手机上更要下载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对耕地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需要学习熟练驾驶进行喷药;就连农机检修、维修等都需要学习技术呀。”老孙说起来滔滔不绝。
目前老孙可谓是农机技术全面手,不仅可以熟练驾驶各种现代化农机,拥有无人机驾照,还能够自主检修各种农机,并制作各种辅助农机具。
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实践和学习,老孙让自己从农机新农人升级为农技新农人。
“地温超过10℃了,湿度也可以了,我们这就准备下地了。”9时许,老孙盯着手里的智能手机告诉记者,现在手机成了老孙种地的得力助手。
春耕备耕,通过卫星、传感器和平台数据,监测地温和湿度,同时为土壤的地力、肥力做“全面体检”,智能手机成了老孙的“田管家”。老孙告诉记者,过去,侍弄庄稼,靠天吃饭,凭的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如今,“云”上种田,使的是绣花功夫,变量追肥、靶向施药、定时除害……缺啥补啥、精细管理。
“成立家庭农场这几年,亩产从最初的1300多斤已经‘蹦’到了1700多斤。”老孙的种地账算得那叫一个明白。
从传统种植到全程机械化,从农机“新农人”到农技“新农人”,智慧系统正成为农民科学种田的工具。田间的科技创新,再加上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种地逐渐从“体力活”变为“技术活”。
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荣奇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底,辽阳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4.6万千瓦以上,各类农业机械拥有量1.5万台(套)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其中西部8个平原乡镇已经全部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辽阳县拥有农民合作社897个、家庭农场628个,通过农机订单、土地托管等作业服务模式,代耕、代种、代收作业面积80万亩以上,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