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上学 烦躁易怒 沉迷网络 孩子的反常其实是求救信号

  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组织专家志愿者到西岗区水仙小学开展“青心护航”健康守护系列活动,运用心理行为训练技术,激发学生积极健康情绪。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数据来源: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2021年6月至今来询统计数据) 制表 隋文锋

  本报见习记者  智曼卿  本报记者  崔振波  许蔚冰

  引子

  开学以来,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共接到热线1200余通,较上月来电咨询量环比翻一番,其中50%来电为中小学学生家长。咨询问题集中在孩子出现学业困难、情绪波动大、沉迷网络甚至厌学等方面。不少家长担心“孩子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孩子到底怎么了?这些情绪、行为是否正常?家长是否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情绪问题不是洪水猛兽需要专业干预

  晚饭后,初二学生李浩刚要坐在客厅看两眼电视,正在收拾饭桌的母亲姜敏立刻说:“还看电视!你自己不知道着急啊?考这么点分,还不去做题!”李浩仿佛没听见母亲的话,自顾自按开电视遥控器,坐在沙发上。姜敏立刻气不打一处来,上前一把夺过遥控器,关掉电视。“你忘了上学期你数学才考82分了吗?就这成绩还想上重点啊……”姜敏还没说完,“哗啦”一声,李浩一下子掀翻了茶几上的水果和玻璃杯,双拳抵在太阳穴,脸颊泛红地喊着:“就不写!就不写!就不写!啊!!!!”看到孩子的过激反应,一旁的姜敏呆住了,不敢再多说,默默收拾地上的东西。

  姜敏和爱人对孩子期待很高,希望他考入重点高中,还在儿子书桌摆上“985倒计时”。初二上学期家长会后,班主任张老师发现李浩有些变化:从前主动擦黑板的他,现在躲着值日生工作;不像以前那么愿意和老师、同学说话;数学作业上的解题步骤开始潦草。

  在李浩“爆发”后不久,母亲带着他来到抚顺市第五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李志宏看完李浩的心理测评报告,对姜敏说:“各项检查都没什么问题,应该是高压下的情绪过载。”姜敏追问:“要不要开药?”“孩子又没得病,吃什么药呢。”李志宏说。

  “很多孩子的‘反常’,本质是情绪找不到出口的求救信号。”李志宏在给姜敏的建议里写下,“试试让他做一件‘无目的’的事——比如射箭,重点不是射中靶心,而是感受拉弓时的呼吸。”

  改变从一次射箭馆里的体验课开始。李浩第一次摸到弓箭时,指尖在弓把上停顿了3秒。教练注意到他拉弓时肩膀僵硬如铁板:“想象你在拉一朵云,太用力云会碎,太松云会飘走。”当第一支箭“噗”地扎在离靶心半米远的地方,李浩笑着说:“原来可以不用十环。”

  “情绪问题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天气变化’。”在抚顺市第五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负责人张晨总会向家长强调两个核心观点:首先心理疾病诊断有严格“标尺”,要通过正规科学的检查才可以确认;其次情绪问题也需要专业干预,寻找到产生情绪问题的根源从而及时调整。

  困住他们的大多是“成长的烦恼”

  半个多月前一个周五的傍晚,表情木然的高一学生小林和面露焦急的母亲马女士,走进了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专家、大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谷力群教授的“谷润芳华”学生生涯工作室。

  小林来自大连一所“小重点”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小林好几门功课分数“不及格”,这让小学、初中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的他接受不了。3月份开学后,小林先是隔三岔五“请病假”,最近两周,每天在家抱着手机打游戏。为此,他和父母多次发生争吵。

  “老师,我一想到上学就感到累。”小林说着,低下了头。“那你真想放弃吗?”谷力群问。小林沉思片刻,说:“当然不想放弃。我只是想先休息一下。”

  谷力群介绍,小林之所以会出现厌学行为主要是因为“心理能量耗竭”所致。“心理能量耗竭”是指个体因长期的心理资源消耗(如长期的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导致身心疲惫、动力下降的一种状态,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效率、家庭和人际关系,不及时调整会引发心理或生理问题。

  除了学习问题,人际关系也是导致很多青少年情绪、行为“反常”的重要因素。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日前就接到一个外地初三女孩小敏的咨询电话。

  “我唯一的好朋友娜娜开学后不和我一起吃午饭了。我觉得在学校特别孤单。”小敏的声音听上去很低落,接线的心理咨询师徐昆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敏说:“寒假时,娜娜约我到外面吃麻辣拌。我俩到店里刚坐下,我妈就进来了,还非要塞给我们两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我感觉娜娜当时的眼神是嫌弃的。后来,她就不怎么爱和我在一起了。”“你不会和娜娜解释一下,或者找别的同学一起吃饭吗?”徐昆轻声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再说别的同学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小敏在电话中嗫嚅着。

  在每年接受200名左右青少年咨询的谷力群教授看来,孩子们看上去“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实际上是因为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目标和意义等,没有构建起稳定的认同和理解,一旦受到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情绪和行为极易波动;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社会化练习”,不知道怎么和同龄人、父母表达自己的诉求。

  “孩子成长需要‘试错’,我们常做的,是调整父母的认知,让父母等等孩子,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的重要阶段。”谷力群表示。

  既不轻易贴“病”的标签也不漠视“痛”的存在

  由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主办的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12355区域中心服务台。自2021年智慧化平台建成以来,该台接处热线电话、网络咨询共45882件,其中与初、高中学生群体有关的来电占75%,显示出青春期年龄段的孩子在情绪或行为波动方面表现明显。

  本溪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张欣和本溪市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雪芹分别对本溪市青春期学生群体的情绪和行为进行了长期观察监测,发现导致孩子行为、情绪激烈变化的原因,与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很大关系。青春期的行为情绪变化,本质是身体、大脑、认知、社会角色在短时间内经历“跨越式发展”时的系统性调试,比如性激素(如睾酮、雌激素)分泌激增,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中枢,大脑发育不均衡,边缘系统(情绪中心)发育早于前额叶皮层(理性控制区),会导致冲动控制弱、风险感知低。

  对于青春期孩子在情绪或行为上出现波动的现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心理门诊主任、副教授彭淼表示,孩子情绪或行为上出现波动是表面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如果通过沟通无法产生积极效果,就需要向专业人员进行咨询。至于是否需要向专业人员咨询取决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社会功能有没有受到损害,这里有几个判断标准,具体表现为孩子是否失眠、头晕头痛、生理功能紊乱、严重的躯体不适、拒绝上学、人际交往遇到困难等,这些都是精神不健康状态的前兆。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精神不健康状态,父母的教育方式就要有所调整,对孩子的需求不能敷衍了事。

  在张晨等心理科医生看来,真正的医者,既不轻易给青少年贴“病”的标签,也不应漠视“痛”的存在。张晨说,医生、心理咨询师、学校、家庭的合力,不是一定要给孩子“治病”,而是“搭起一座桥”——让孩子知道,当情绪迷路时,总有人愿意陪他找到出口。

  (本文所涉及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