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村人的生活因绘画而改变

  村妇女主任韩爽在村里的文化长廊前自豪地介绍村里人的画作。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文并摄

  沿着305省道进入欢思线后没多久,就可以看到路边次第排开通往韩家村的“辽东文化艺术长廊”,上千米的长廊展示的上百件瓷版画作品是由本溪市明山区韩家村村民与专业书画家共同创作的,成为韩家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韩家村人的生活因绘画而改变。自2014年“农民文化艺术学校”在韩家村成立起,一场持续10年的“文化实验”,让这里发生了润物无声的变化。从最初的文化扶贫,到如今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韩家村的故事,成为文化改变乡村的生动样本。

  从牌桌到书桌

  韩家村人“画风”突变

  “打麻将、摸小牌、唠闲嗑儿的少了,邻里纠纷也少了,交流画画、挣钱的多了。”韩家村妇女主任韩爽说,自2014年韩家村成立“农民文化艺术学校”以来,学员们卖画、出差学习、参加展会,一直到数十位学员和老师的瓷版画作品挂上了上千米长的村口文化长廊,画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韩家村人画画的缘起是为了增收,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2014年,村党支部书记孙祥云与企业家郭代生结识了洛阳东方书画院院长叶维莉。当得知河南孟津县平乐村靠农民牡丹画实现“一幅画顶一亩粮”的致富故事后,3人一拍即合:村委会腾空新建的办公楼作为教室,郭代生购置画案、笔墨纸砚等全套设备,叶维莉则立下“三不”承诺——不收取学费、不报销差旅食宿、不拿村里分毫报酬。2014年5月,“维莉农民文化艺术学校”正式挂牌。

  “第一次100多人上课老热闹了,这些握惯锄头的手第一次拿毛笔时都哆嗦,课堂上烟味缭绕、喧哗不断。”郭代生回忆。叶维莉不得不暂停教学,先规范学员言行。

  上课认真听讲是第一步,让农民尝到甜头是第二步。2015年夏天,在本溪市首场农民画展销会上,韩家村的130幅作品销售一空,仅靠卖团扇就收入了近千元,“这玩意真能挣钱!”妇女们不再闲在家里唠闲嗑儿了,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研究画画,互相交流学习。为了提高绘画水平,甚至有人练习到深夜。

  59岁的村民辛彦香也受益于学画。她说:“当时我忙着农活和家务,离打工的地方有8公里远,第一年就没学。后来还是觉得画画挺好,第二年就开始学了。其实也不是为了挣多少钱,主要是觉得画画特别充实。”

  辛彦香和韩坤是农民文化艺术学校的优秀学员,两个人的作品都登上了村里的文化艺术长廊。韩爽说:“只要夜校有活动,我们肯定参加。虽然生活不仅仅是画画,但画画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从农舍到长廊

  韩家村格调飙升

  文化的浸润不仅改变了韩家村的人,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风貌。画,成为韩家村的关键词。韩家村的实践证明,农民在画布上落下的第一笔,改变的不只是生计方式,更是对生活的全新认知。

  在韩家村民宿的20米长院墙外,是农民画家联袂献上的画作,成为前来住宿休闲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2019年,村口建起上千米长的“辽东文化艺术长廊”,农民们的画作登上了长廊展览,记录了村民5年里的进步。有名农民画家说:“每次带孙女经过长廊,孙女都会指着画说‘这是我奶奶画的’,那种自豪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2022年,由农民文化艺术学校组织农民画家赶赴景德镇,在瓷板上绘出牡丹和花鸟,成为不易损坏和风化的更新版“画作”,成为千米文化艺术长廊的新作品。

  韩爽介绍,通过画画和外出学习、办展,韩家村的治安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村内治安纠纷显著减少,村民邻里之间更加和睦。

  郭代生说:“农民们学会了画画,可以贴补家用,他们会出去写生、学习、办展、售卖,这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当他们的眼界打开,就会成为与之前不同的人。”在韩爽的记忆中,10年间农民画家们赶赴上海、厦门、洛阳、景德镇等地学习和绘画,每次被挑中的优秀学员也成了被羡慕的对象。

  郭代生说,韩家村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韩家村的画作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文化名片”,经常被用作礼品赠送。

  “今年5月份等春耕完事,农闲的时候我打算带十几个人去沈阳棋盘山办笔会,多走多看,希望他们能够画得更好。”郭代生说。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