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需要家长先觉醒

  大连博雅学业职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为家长减压赋能”的家长课堂,通过体验式的互动,激发家长的教育智慧,分享成功亲子经验,提高家长的角色觉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崔振波  许蔚冰  本报见习记者  智曼卿

  引子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屡屡刺痛公众神经,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已不再是个别家庭的“私事”,而是需要社会协同作答的“公共命题”。是什么让正值花季的少年们被焦虑、孤独甚至抑郁的阴霾笼罩?家庭如何避免成为“压力源”?社会又该如何为迷茫的少年递上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从“接纳孩子”到“改变自己”

  “阿姨,你有时间吗,可以听听我说话吗,我有点难受,想找人说说……我偷偷吞了家里一堆药,现在肚子好疼……”2025年大年初七晚上9点多,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专线值班的心理咨询师孙书明接到一通热线电话。电话那头,13岁男孩小齐声音虚弱,带着哭腔。经询问,小齐因游戏充值问题与父母激烈争吵后,发生了乱吃药的过激行为。

  “你没告诉爸爸妈妈吗?”“他们根本不在乎我!”“别怕,阿姨在这里陪着你”……

  孙书明一边安慰小齐,问出小齐母亲刘女士的电话,一边迅速将相关信息通过服务台小程序发出“紧急工单”,启动危机干预机制。服务台在5分钟内完成风险评估、形成处理预案,上报服务台负责人并按预案处理危机。

  危机专班负责人徐昆立即联系小齐母亲刘女士。然而刘女士却认为孩子“青春期爱发脾气,用吃钙片博关注”。经了解,小齐曾出现咬伤胳膊、用刀片划伤手臂等自伤行为和手抖、呼吸困难等躯体化症状。

  “孩子已出现生理性伤害信号,再不重视就会有严重后果!”徐昆严肃强调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指导家长调整沟通方式。通过与徐昆的交流,刘女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放下电话,两口子马上带小齐到医院就医。

  两日后回访,孩子身体已经无碍了,经过这次事件,一家三口开了个“家庭会议”,每个人都作了检讨、表达了对彼此的爱。“最近我家的家庭氛围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像以前鸡争鹅斗的,孩子也愿意和我们说话了……”刘女士说。

  辽宁(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专家、大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谷力群教授认为,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并非单纯源于一时冲动,而是长期负面情绪和压力的积累结果。父母的情感忽视、过度批评或打击等行为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压力达到临界点时以极端方式表达内心的痛苦。小齐通过服药、自残等方式来宣泄情绪,这种“自我惩罚”的方式并非单纯的“寻求关注”,而是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困境时发出的一种强烈“求救信号”。家长要主动和孩子沟通,多疏导少批评,不要讳疾忌医,以免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让“心灵树洞”成为情绪出口

  期末考试成绩发布的当天下午,班主任老师发现16岁的小雨蜷缩在走廊尽头的消防栓旁,手中的美术刀在手腕处划出一道道血痕。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女孩,此刻正用自残的方式宣泄着内心的痛苦。

  小雨父母常年在外地打拼,将她交给奶奶照顾。奶奶常念叨“你爸妈赚钱就盼你考上好大学”,母亲每次视频通话,开口便是“考试了吗,成绩咋样,班级排第几”。家人的殷切期望,像沉重的巨石,压得小雨喘不过气。

  学校心理测评显示小雨的焦虑指数超标。下课后,班主任老师悄悄走到小雨身旁,轻声说:“心理课李老师说欢迎你去她那玩情绪多米诺。”

  “能和老师讲讲,最近是啥事儿让你有压力了?”小雨沉默片刻,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又没考好,辜负了爸妈和奶奶……”李老师静静听完,递给小雨一块画着倾听耳朵的多米诺:“你看,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好点啦?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把心里的大石头挪开。”

  晚上,李老师拨通了小雨妈妈李娟的电话,详细说了小雨的状况,并建议她带小雨到医院去作一下检查。“孩子情绪过载,就像一直充气的气球,承受的压力达到极限,终会爆炸。”医生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醒了李娟。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娟决心作出改变。第一次尝试“家庭情绪对话”,不再将成绩作为话题的开端,而变成“今天的心情怎样?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并开始记录母女情绪日记,当她在日记里写下 “妈妈今天看到你画的星空很美” 时,小雨说:“那是我想象中没有排名的世界。”那一刻,李娟看到了女儿眼中久违的光芒。

  学校、家庭、诊室的“隐形联盟”悄然形成。最让小雨触动的是学校心理课上“心灵树洞”时间。她曾写下“我害怕达不到妈妈的期待”,收到的回信是:“真正的成长,是成为自己的光,而非追逐别人的影子。” 这行字被她用荧光笔圈起,贴在课桌角落。

  如今的小雨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考试,小雨不再紧张得颤抖。在家里,她也会和奶奶唠唠学校的新鲜事,主动与妈妈视频分享生活点滴。

  抚顺市第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白云阁说:“作为心理教师,我常感孩子的心灵成长如破土的幼苗,需要家庭的沃土滋养、学校的阳光雨露,更离不开专业力量的守护灌溉。父母的情绪稳定、耐心倾听与平等对话,能为孩子搭建‘情绪安全岛’。课堂上老师一句鼓励的话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能量的来源。医生则是专业的‘护航者’。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倾向的孩子,及时评估并链接医疗资源,避免让‘小困扰’积成‘大问题’。”

  在看见成效中看见差距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辽宁省多地正展开心理健康护航工程的有益探索。在大连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聘任110位心理、法律、教育等方面热线坐席专家、556名各领域专家志愿者,搭建24小时在线一站式平台。本溪市同步建立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守护网。

  数字技术也成为破题新钥匙。抚顺市推出“心理护航三部曲”——针对班主任、家长、学生群体量身定制的创意短视频矩阵,以百问百答形式解构心理难题。这些短平快的知识胶囊在移动端持续释放能量,累计点击量已突破200万次。

  据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副书记于越介绍,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还为青少年开放情绪宣泄室、心理沙盘室、音乐减压室、自护体验室、艺术疗愈室等实体功能室,“能确保为青少年提供权威性专业服务,成为青少年靠得住、找得到的知心人”。

  教育主阵地也发生着悄然改变。在本溪市各中小学,每周0.5至1节的心理健康课不再是点缀,而是融入成长必修课中。动态更新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构建起学生的“一生一策”成长档案。更富创意的是医疗康复“爱心超市”,本溪市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雪芹告诉记者,孩子们通过完成社交训练、情绪管理等定制任务赚取积分,兑换的不仅是奖品,更是重获心灵自由的钥匙。

  尽管成效显著,但是在本溪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张欣看来,学校作为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机构,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张欣认为,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由于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或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限,导致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比如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需要加强。

  张欣建议,应该继续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学生多样化、复杂化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参与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建立早期筛查与预警机制,对心理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跟踪观察和进一步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并且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异常学生识别的能力,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行为或情绪表现,能够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

  (文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