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质生产力激活老工业基地“智变”

  (北国网讯 记者周艺凝)黄海之滨,浪潮涌动。作为东北振兴的“桥头堡”,大连正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笔触,奋力书写全面振兴的崭新答卷。

  2025年一季度,大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全市经济实现“开门红。工业生产回升向好,新动能不断壮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1—2月份提高3.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股份制企业增长1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5%;私营企业增长8.4%。从主要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3%,制造业增长1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8%。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长18.4%,其中铁路船舶行业增长51.4%,电子行业增长29.4%,汽车制造业增长23.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7.6%,连续2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98.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48.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2%,医药制造业增长13.5%。从产品产量看,发电机组、民用钢质船舶、集成电路圆片、聚酯、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82.8%、248.2%、94.5%、74.8%、45.9%。

  未来,大连将持续狠抓新质生产力,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围绕“上天、驰地、下海”等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推动低空经济、氢能汽车、高速船舶等产业发展。

  领航云端 撬动智能航空新势能

  低空经济是当前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连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条件。

  今年1月,首届大连低空经济大会成功召开,新增与低空经济相关的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企业25家,产业规模达到40亿元,落地应用场景40个以上。

  3月30日上午,一架直升机从大连东港旅游度假区腾空而起,穿越蔚蓝海域,直达自然风光旖旎、海产丰富的长海县海洋岛。这是继东港—獐子岛航线直升机载客试飞、大连国际机场—长海机场航线直升机载客试飞后大连开通的第3条陆岛直升机观光运输航线。这一跨海航线单程仅需45分钟,旅客可纵览长山群岛的绝美海岸线,感受大连独特的山海风光与城市魅力。“坐在上面的感觉很平稳,还能从空中俯瞰大连,城市的脉络、曲折的海岸线都一览无余,很震撼。”试飞乘客李密说。据本次试飞活动负责人王伟介绍,新航线的开通缩短了市区与海岛的时空距离,将为商务出行、旅游度假、探亲访友,以及应急救援等提供交通新途径。

  4月14日,大连市沙河口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共享无人机柜试点投放工作,全市首批共享无人机柜亮相。这标志着该区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实践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大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动动手指,扫个码,就可以租赁无人机为旅行记录美好瞬间,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既有趣又便捷,为我的旅程增添了许多惊喜。"来连旅游的王怡然在星海广场游玩时成为共享无人机首次投放的首批体验者。试点投放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游客想要航拍星海湾美景,存在视角单一、自带设备不便等问题。如今,通过扫码开柜,即可实现无人机即取即用,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使用便捷性和体验感。”

  氢能驱动 打造绿色交通新引擎

  氢能产业的布局彰显着大连的绿色雄心,不仅刷新了产业形态,更让城市发展底色愈发清新。目前,大连市氢能协会有会员企业64家,2024年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近10%,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技术积淀,2月24日,大连市重点项目——大连融科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及产业孵化平台在英歌石科学城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是英歌石科学城开城以来在“科研+产业”双向布局中首个落地开工的产业项目,将打造“技术研发-工程实证-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引领新型储能向高端化、多元化、绿色化发展,助力构建具有辽宁、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储能产业体系,为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双碳”战略实施注入强劲的“大连动能”。

  4月15日,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举行国产首台直管结构70兆帕压缩氢气加气机检定装置验收暨新品发布会,该设备经国内权威机构检测,解决了当前70兆帕压缩氢气加气机无法进行溯源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加氢站的合规运营,确保氢气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为绿色氢能、低碳减排等新兴领域提供精准的计量技术支撑。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氢能计量领域取得里程碑突破,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

  向海图强 开创海洋装备新高地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基地,大连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坚持把壮大产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阵地,加快建设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筑牢海洋经济发展根基,锻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强引擎。

  1月8日,大连船舶重工LNG双燃料1.6万标箱集装箱船“卡梅拉”轮开年首次交船,为新的一年开好头、起好步。该船总长约366米,型宽51米,型深30.2米,设计吃水14.5米,结构吃水达到17米。可运载16044个标准集装箱,可装载1800箱冷藏集装箱。同时拥有加强消防、一人驾驶等船级符号,最大程度保障船舶的绿色节能环保和运营的安全性、经济性。配备双燃料主机、发电机和锅炉,前后双岛式布置,适合于无限航区航行,满足最新的规范规则要求和各种污染气体排放标准。该船的成功交付,进一步提升了大连造船在大型集装箱船领域的市场地位和品牌效应,巩固了大连造船与世界主流班轮公司的紧密合作,为中国船舶自主品牌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码头船舶整齐排列,掀起春日大干热潮。一季度,恒力重工“海洋工厂”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未来工厂”建设加速推进,生产现场热度拉满,捷报频传,接续实现4船铺底、3船下水、1船试航、1船交付的繁忙景象。目前,3号舾装码头30.6万吨VLCC首制船已进入试航前最后冲刺阶段;1号船台18.1万载重吨散货船首制船主船体成形;1号船坞新建1000吨龙门吊正全力冲刺竣工验收目标;在发动机总装车间,6台船用发动机紧密排列,同步装配,一批批成品发动机整装待发……恒力重工各生产板块和业务单元协同发力、齐头并进。

  此外,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二氧化碳运输船、单舱世界最大1.3万立方米B型LNG(液化天然气)燃料舱、国内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全球最大2.4万标准箱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柴油机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成功交付,船舶设计软件、海洋大数据等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遨海科技第四代海上通信系统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这是大连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正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连以创新为帆、以转型为桨,在振兴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振兴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行,诠释着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深刻内涵。

  校对:张勇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