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地是个慢功夫 地肥了才能多打粮

  隋成峰 本报记者 李曼

  在东港市黄土坎镇黄土坎村,种粮大户王政武的众发水稻种植合作社里,4000余亩水稻田在去年得到了一次特殊的滋养——全部抛施了自制的堆沤肥。这个决定,对于曾经完全依赖化肥的王政武来说是个挑战。

  农家肥虽制作简单,但比不上化肥来得便捷。然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王政武逐渐发现土地不对劲了,似乎变得越来越疲惫,保水保肥能力大不如前。了解到农家肥不仅能够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性,种粮多年的王政武决定开始堆沤肥。

  王政武算了一笔账,原来每亩地得撒180元的化肥,自制堆沤肥每亩地的成本大约是70元,撒上堆沤肥后,每亩地可少撒20元化肥,再算上人工成本、机械成本与政府补贴,成本基本持平。虽然短时间看不到增产效果,但王政武依然信心满满:“养地是个慢功夫,今年还得多沤些肥,地养肥了,才能多打粮、打好粮。”

  农家粪和粉碎秸秆等经过高温堆沤腐熟的有机肥料叫堆沤肥,也是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具有取料广泛、操作简单及肥效期长、含量丰富等特点。其生产流程也简便易行,把收集的鸡粪、牛粪、猪粪等加入稻壳或粉碎的玉米秸秆,堆放在防渗膜上,混拌均匀堆成堆,用黏土或农膜覆盖,定期翻堆、覆膜,控制好温度,一般一个月即可腐熟成肥。

  在孤山镇东大于村东兴家庭农场,撒粪车正搭配铲车往水稻田里均匀抛撒堆沤肥。农场负责人于效东说,农场种植的1700亩水稻从去年开始使用堆沤肥,土壤明显疏松,秧苗分蘖早还抗倒伏,稻米口感更绵软。

  据科研单位布设的20个效果监测点测算,使用堆沤肥后,水稻平均每亩增产16.6公斤,折合收购价43.16元;加上每亩节省肥料2公斤,折合7.5元,每亩可节本增效50.66元。

  堆沤肥不仅解决了种植户养土的问题,还解决了养殖户畜禽粪便难处理的问题。“头些年俺都叫这遭人嫌的鸡粪愁死了。白送都没人要,东堆西倒的,把人熏得离老远就跑,就连跟前人看俺们的眼神都不对劲。前年有了这肥厂,人家把车怼在出粪口,鸡粪直接上车拉到厂里加工成肥料,一年光清鸡粪就省了一万六七千……”落户东港市新农镇石固村十多年的丹东市金祺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鑫磊指着装上车的鸡粪说。

  地处菩萨庙镇上川村的丹东乐农有机肥有限公司,去年收集、加工附近一家养殖场60多万只肉鸡产生的5万多吨粪污,堆沤转化有机肥近1.5万吨,施用于周边乡镇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

  据东港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土肥部部长唐丽丽介绍,畜禽粪污就近消纳、就近还田,改善了土壤质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畜禽粪污处理投入,提高了粪污综合利用率,解决了过去粪污乱堆、乱排、乱放的污染问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东港市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为牵动,积极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实施畜禽粪污和玉米秸秆、草莓秧蔓、蘑菇菌渣等废弃物收集、堆沤、转化还田。通过水稻、草莓、蓝莓等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执行、农民参与”的多元格局,推广“养殖场(户)+有机肥生产企业+转运还田”“养殖场(户)+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转运还田”的水稻、草莓、蓝莓运行模式,逐步推动全域绿色种养循环农业。

  2023年,东港市开始水稻粪肥还田一体化绿色循环种养项目初试。2024年,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农场的70家水稻合作社、家庭农场的9.5万亩水稻、1500亩草莓蓝莓设施基地示范推广,引发全市养殖户、种粮大户、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踊跃效仿,一些社会资本也竞相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东港市仅乐农、众惠、施泽丰等4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就收集粪污18万吨,堆沤有机肥10.5万吨,还田面积24万亩,以往的“生态包袱”正逐步转化成“绿色财富”。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