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开麦” 辽博镇馆之宝组团“起舞”

记者探班5月18日首演的情境剧《国宝辽宁》联排现场——

文物“开麦” 辽博镇馆之宝组团“起舞”

  《国宝辽宁》中的舞蹈《祈》演绎群鹤展翅之姿,让传世名画《瑞鹤图》活灵活现。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丹

  “动作做到位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别受伤!好,音乐起!”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副团长马玉丽眼神里满是关切。这是5月8日大型情境剧《国宝辽宁》首次联排的一幕。本报记者走进排练场,为您探秘这部作品将如何实现文物与艺术的共舞。

  《国宝辽宁》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策划,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创排,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辽宁大剧院开启首演。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着力以创新艺术形式活化文物,打造辽宁文化新名片。

  红山萌宠玉猪龙C位串场

  一挥一舞,时而如山岳般沉稳,时而似流水般舒展,时而若惊雷般震撼。开场亮相的男子群舞《逸》以辽博馆藏珍宝《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古诗四帖》为主题,将王羲之、欧阳询、张旭书法的不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着一身水墨色飘逸长袍,演员栾树森仿佛化身书法家欧阳询,与字里行间健劲清瘦的风格融为一体。“如何把笔画走势更好地以舞蹈技法展现、实现意向化的表达,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每次排练我都会加深一层感悟。”场外的栾树森仍在揣摩着动作。

  《国宝辽宁》的核心主题是以国宝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通过选取辽博《万岁通天帖》《簪花仕女图》《瑞鹤图》、花树状金步摇、九霄环佩琴、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等17件书画、器物、冠饰类代表性国宝文物,以“翰墨沉香”“丹青雅尚”“律吕幽然”“器象华光”4个主题篇章的结构呈现,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示独属于辽宁的文化光芒。     

  该剧不仅要做到艺术创新,更承载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时代使命。如何通过年轻化表达唤醒公众文化认同?主创团队设计了萌宠“小龙”形象,它是辽博镇馆之宝——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化身。排练场上,演员杨珂娇俏灵动的身影穿梭于各个场景,丰富的表情和贴切的动作将探班记者迅速带入剧情。“C位‘小龙’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对42岁的我来说极具挑战。我也是尽力去贴合人物,以导引员的身份带领大家进行古与今的对话。”杨珂说。

  据了解,《国宝辽宁》创新采用“博物馆奇妙夜”式时空穿梭结构,以青年逛展人墨轩与文物导引“小龙”的互动来穿针引线,通过舞蹈、器乐、情景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让文物从展柜“跃”上舞台。“我们希望将红山文化玉猪龙打造成具有传播热度的‘文物超活化IP’。通过玉猪龙的萌宠化再造,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情感共鸣的升级。”主创团队表示。

  鲜卑“男团”戴金步摇踏歌

  大繁若简的东方美学、摇曳生姿的民族冠饰与国宝相得益彰。一拨接一拨演员身着富含传统意蕴的服饰上场,美不胜收。该剧服装设计取自文物元素,力求高度还原文物样貌。音乐创作上则融合古调、喝唱与数字特效,形成古朴与时尚并存的独特风格。打击乐《颂》以大晟编钟和《鼓乐图》为创作蓝本,让文物“开麦”。

  更值得期待的是该剧的舞美设计,主创团队表示,《国宝辽宁》以山河长卷为设计理念,将辽宁的文物置于其中,每一件都宛若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沿着文脉的流向,闪耀着独属于辽宁的光芒,让人们在观赏中触摸往昔,感受这片土地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力,具有极强的文化辨识度。舞美技术团队将采用自动数控编程系统将舞台上的山河景片进行升降、移动,组合形成山水、云月、大地、长卷等丰富的场景。

  舞台灯光设计暗藏文物色谱玄机。从17件国宝中提取多种中国传统色彩,运用全光谱光源的灯光设备,通过细腻的调色技术精准还原。“届时观众会看到,唐代《簪花仕女图》的‘朱颜酡’腮红化作视觉主色调;辽三彩标志性的黄、绿、白三色釉被解构为动态视觉语言,出现在‘器象华光’篇章。”马玉丽介绍。

  大唐簪花仕女如何款款走出画卷?她们与萌宠“小龙”的互动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鲜卑贵族“男团”头戴金步摇踏歌是怎样一种豪情?三人舞如何演绎伯牙子期的千古绝响?一切答案,将在5月18日的首轮演出舞台上揭晓。演出期间,辽宁大剧院大厅将同步推出系列主题文创,包括《瑞鹤图》纪念票根、10款萌趣国宝钥匙扣、主题定制书签、特色古风香膏等。所有文创均内置智能芯片,通过NFC技术让静态文物“开口说话”,解锁演出精彩片段、幕后创作故事等数字内容,实现“科技+文化”的互动融合。

  未来,《国宝辽宁》计划在辽博小剧场开展驻场演出活动,并进行全国巡演,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让这些文化瑰宝突破时空界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