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开出玉米“密植+优品”良方
地能多打粮 粮能多卖钱
本报记者 田甜
近日,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的一处试验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农机轰鸣启动,一粒粒玉米种子被精准播入土壤,同步铺设的滴灌管带宛如大地的毛细血管,将水肥送达作物根部。今年是当地连续第三年开展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试验田在提升种植密度实现增产的基础上,还将“品质提升”列为核心攻关目标。
“这片实验田有1000亩,主要种植‘东单1331’‘万育6608’,都是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最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通过精准调控,我们今年的目标不仅是让每亩地多产玉米,更要让每粒玉米多卖钱!”站在田垄上,彰武县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孙继刚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阜新地区通过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逐步扩大实施规模。在种植密度达到最佳效果后,如何进一步让农民增收?提升玉米品质是关键。
“品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腰包。”孙继刚边走边解释,“过去种玉米,每亩地保苗数在4000株左右。现在通过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密度能提高到5500株以上。但光靠‘密’还不够,高容重、低霉变的优质玉米更受市场欢迎。”今年,通过专家指导,科学调控种植密度、精准施肥和品种筛选,孙继刚计划把玉米容重提高10%以上,霉变率进一步降低,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玉米单产、品质提升的背后,是阜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探索。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曾因干旱少雨、沙化严重,导致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近几年,通过实施单产提升工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科院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引进筛选适宜本地的耐密高产品种,推广种子包衣、宽窄行种植、机械化精量播种等技术。同时,通过“田间课堂”模式,将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实现“沙地增绿、农田增产、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
站在田垄上,孙继刚掏出手机查看智慧农业平台,计算着各个地块春播的时间。在他身后,新播下的种子正不断汲取着黑土地的营养,农业单产提升的新图景已在辽西大地深深扎根。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