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的食品更安全吗?

  本报记者 陶阳

  食品外包装上标明“不添加”“零添加”,它就一定是“纯天然”吗?还真不好说,也许那是食品企业耍的小聪明!一些企业利用消费者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字眼误导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辨别食品标签,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从而做到合理选择、科学购买、健康食用呢?

  “零添加”并非“没添加”

  “同样的味道,‘零添加’更健康。”5月19日下午,在沈阳市和平区的一家超市,市民张女士正在选购调味品,她觉得食品外包装上明显标注的“零添加”就是质量的保证,就算价格高一点也值得购买。在这家超市的线上平台,只要输入“不添加”“零添加”,也能“蹦出”一些饮料、调味品,一些市民认为,选择了这类食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科技与狠活儿”。

  “事实却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处工作人员李丹说。她告诉记者,比如,某款果汁食品标签上写着“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配料表中可能还含有果糖、果葡糖浆等。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这很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

  再比如,天然矿泉水标注“不添加防腐剂”,根据国家标准,矿泉水生产工艺中禁止添加防腐剂,此类宣传实为将“合规要求”包装成“卖点”。又比如,某调味酱宣称“零添加味精”,但实际添加了水解植物蛋白,其成分中含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成分,属于变相误导。

  李丹说:“‘不添加’仅描述生产过程,但原料可能天然含该成分(比如果汁含糖),产品仍可能含相关物质。”

  前不久,最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公布。该标准设置了两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配料表中看门道

  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是为了使消费者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避免使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忽略了产品真实属性。那么,如何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产品的名称和配料表,才是大家作选择的关键。

  食品的名称就算只差一个字,也会对食品类别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比如“发酵乳”的配料表中只可以含有乳(或乳粉)和菌种,如果加入了糖、果蔬、食品添加剂等其他配料时,食品名称就一定要以“风味发酵乳”来命名,对于乳含量不足80%的产品就只能以“含乳饮料”来命名了。

  配料表的标示顺序是按照加工制作食品时,每一种配料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来排列的,每一种在终端产品中发挥作用的食品添加剂都会在配料表里标示。掌握了这个规则,哪种配料加的多,大家自然就可以分辨出来。

  沈阳市市场监管部门还提醒消费者,除了看配料表,还可以看营养标签。新“国标”要求,未来营养标签在以前要求标示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内容,不同人群可以通过查看营养标签做到合理选择、科学购买、健康食用。比如,血糖比较高的消费者,通过糖含量的比较可以选择同样质量糖含量相对低一点的食品,一些控制血脂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脂肪含量或者饱和脂肪含量更低的食品。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