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产业迎来振兴“及时雨”

营口选聘28名优秀科技人才担任产业副乡镇长

乡村特色产业迎来振兴“及时雨”

  盖州市榜式堡镇产业副镇长孙亚波(右)与合作社负责人冯功绵鉴定种羊绒毛质量。

  本报记者  曲宏  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王虹澄

  5月的营口盖州市草木葱茏,被业界称为“中华国宝”的辽宁绒山羊就原产于此。盖州市榜式堡镇是绒山羊养殖、繁育特色小镇,也是绒山羊种羊示范点。不过,以前的榜式堡镇虽有多年养殖历史,但多为粗放饲养,“一直以来养殖户只注重绒毛产量多少,不太关心羊绒质量。”榜式堡镇党委书记林森回忆,“当初我一听要派来一位绒山羊养殖、繁育方面的专家,可给我乐够呛。这个产业副镇长来了不到两年,效果特别明显:榜式堡镇绒山羊的存栏量从30万只发展到了如今的50万只。”

  近年来,营口市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培养历练干部,在全市开展“迎”才入乡计划,共选聘电商运用、果树栽培、农业机械化、乡村旅游、畜牧养殖、城镇建设共六大领域的28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产业副乡镇长,把科研资源和农技人才服务输送到乡村振兴发展最前沿。他们的专业特长与产业实际是怎样结合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博士副镇长搞培训:“三轮车停满镇政府院子”

  来到榜式堡镇榜式堡村时,记者碰到了刚把自家100多只绒山羊从山上赶回来的蒋德名。“我养的小羊老爱得病,却找不出啥毛病。孙副镇长告诉我,是交叉感染导致的,让我把大羊和舍饲的羊羔分开养。分开后,小羊真就不得病了。”蒋德名边用手背抹额头上的汗珠边对记者说。

  蒋德名提到的孙副镇长就是孙亚波。她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绒山羊养殖的博士,现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级高级畜牧师,牵头负责盖州绒山羊科研项目,并从2023年10月开始担任榜式堡镇产业副镇长。

  榜式堡镇每户养的绒山羊数量虽然不多,规模小,但群体较大。根据实际,孙亚波以走村入户指导为主、集中培训为辅来提高产业养殖水平。说起培训,林森笑着说:“孙副镇长搞培训,一开始村民不咋愿意来,可看到她帮助的村民的羊不得病了,羊绒卖价高了,养殖户都主动来了。后来一听说她培训,镇政府院子里的三轮车都停满了。”

  盖州市新达绒山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功绵养羊20多年,也受益于孙亚波的指导:“有一次,卖到甘肃的绒山羊没两天就得病了。我不知道咋回事,就打电话问孙副镇长。孙副镇长说,羊长途跋涉后有应激反应,不能马上喂精饲料。当地没有对症的药,她就让他们把现有的药品拍照给她,她现配药。现在我们合作社售卖的绒山羊成活率高,信誉越来越好了。”

  “养羊不除虫,早晚被吃穷。”孙亚波培训的内容很实用,这里养殖户的绒山羊腹泻,以前都是把绒山羊拉到卫生所打吊针,可过几天又犯了。孙亚波来后,养殖户才明白,腹泻是寄生虫在捣鬼。孙亚波还发放寄生虫防治技术“明白纸”,让村民方便理解掌握驱虫方法。

  为了让绒山羊的绒更细更长,孙亚波将原种场的优秀种羊引入示范点,逐步提高羊绒品质。苇塘村村民李兆忠养的羊品质不高,导致养羊效益不高。孙亚波了解后,向他赠送良种公羊,并指导其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选种选配,他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孙亚波还大幅提高产双羔比率。“通过调整饲养方式,目前双羔率达到了40%。”孙亚波自豪地说。

  孙亚波带来的变化,榜式堡村党支部书记伏承升感受深刻:“我养羊也20多年了,之前还自觉不错,可孙副镇长的到来让我的观念转变了,也有了危机感。过去咱村民只追求羊绒产量,时间长了就要落后,现在大家都追求羊绒品质了。”养殖户孙忠良更是受益者,他原来一只种羊卖1000元,买了优秀种羊后,现在一只种羊能卖到四五千元。

  谋划李子全产业链:“口感酸甜的,价格也提高了”

  在大石桥市周家镇周家村的一片向阳坡地上,枝繁叶茂的大红袍李子树林沐浴在阳光中,结的李子有黄豆粒大小了。

  大红袍李子是大石桥市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周家镇的特色产业。周家镇周家村种植大红袍李子近4000亩,全镇共1.2万多亩。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隋韶奕担任周家镇产业副镇长后,鉴于大红袍李子种植技术落后,便依托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平台,申请科技推广类项目,邀请专家团队在大红袍李子生产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科技服务和培训, 提高果品品质。

  “隋副镇长来了以后,对大红袍李子进行生产指导。增加了甜度配方,李子的口感上来了,酸甜的,价格也提高了。电商的优质果每斤卖到10元左右。”李子种植户胡运厂说。

  周家镇的果树产业链不完整,储藏和加工环节缺失。隋韶奕的专业研究方向正是果品深加工。他依托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大红袍李子加工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大红袍李子白兰地的试验品,为发展大红袍李子加工产业做好了技术储备。

  鉴于大红袍李子成熟期短,上市集中,造成市场短期饱和,出现滞销问题,隋韶奕主动牵线搭桥,镇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沈阳一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隋韶奕还联合16个村党组织领办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红袍李子”产业联合党委,采取“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村集体+农民大户+产业副镇长”模式,实现栽培面积1.5万余亩,年产量700多万斤,产值超过5000万元。

  精准匹配双方获益:“与群众交谈中获得科研新思路”

  引入产业副乡镇长是营口市“迎”才入乡计划落地举措之一。

  营口市结合驻营口科研院所中的师资人才专业特点,根据乡镇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与乡村振兴重点镇街对接,全程参与乡镇产业规划建设发展。

  “这些副乡镇长主要来源于省属和市属农业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聘期为两年。主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帮扶和技术管理工作。”营口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我原来虽然有实验室,也有不少课题,可成为产业副镇长后,我受益很大,遇到了一些新课题,有时也会从与群众的交谈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孙亚波说,“基层实践帮助我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营口市对聘任的产业副乡镇长实行工作量化管理,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资源,每年至少集中组织推介1次域内产业项目,组织1次农业产业等领域专家团队深入乡镇指导,力争引进1个特色产业项目。

  为解决选聘产业副乡镇长后顾之忧,选聘产业副乡镇长采取弹性工作法,在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搞好科研工作,通过高质量科研水平助推产业振兴。为激励先进,每年择优评选一批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对特色产业项目带头人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

  营口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营口将建立完善选聘常态化机制,持续选聘高校农业专家等优秀人才到乡村一线服务,为不断提升党群共同致富效能提供“源头活水”。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