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城市“脉络”提升排涝能力

  本报讯 记者刘桐报道 “以前,下雨天出门积水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脖子;现在,大雨天也能正常出行。”6月30日,一场急促的降雨过后,沈阳市于洪区赤山路地面并无明显积水,附近小区居民曾志远在开车出行时感觉到路况变好了。

  沈阳将治涝工程与城市更新、生态战略深度融合。2024年,沈阳制定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将今年作为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提升攻坚年。明确以“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为路径,到2026年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目标。

  今年,沈阳将围绕四大项目集中攻坚,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打通排涝通道,建设南小河和蒲河连通工程、南小河支流拓宽工程、辉山明渠瓶颈节点打通工程、长白内河和浑河连通工程等,畅通水系出口,保障城市涝水顺利排出。

  建设调蓄空间,建设全运路调蓄公园、高官台调蓄湖、丁香东湖调蓄湖等,结合绿地公园、河湖水体等工程,增加调蓄空间。

  完善管线泵站系统,建设蒲裕路雨水管道工程、观泉路管道工程、陵北街管道工程等,打通、优化排水分区;建设智慧排水泵站等工程,提升排水能力。

  实施管线清淤,对浑河截流暗渠、辉山明渠暗渠段、胜利暗渠及市区内部分河道开展清淤工作,疏通阻水节点,增强过流能力,保障系统畅通。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