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驾照成了高军吃饭的家伙

从赶毛驴到开手扶拖拉机,再到操作无人机——

4本驾照成了高军吃饭的家伙

  本报记者 姜帆

  7月21日,兴城市羊安乡望宝村的玉米田一眼望不到边,48岁的高军正熟练操控着农用无人机打药。作业时,挎包里的电话响个不停。

  鼓鼓囊囊的小包里,除了手机还有一堆车钥匙和一摞蓝本本。“这3个是农机驾照,农用拖拉机、轮式收割机和履带式收割机的,这个农用无人机驾照去年刚考下来,这些都是吃饭的家伙,自然要随身带着。”自从买了农机、考了驾照,高军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型职业化农民。除了耕种自己的500亩土地外,还给周边村民提供托管服务。“隔壁曹庄镇有300多亩玉米等着打药,这都催一早上了。有了农机,干活轻松多了,愁的是活儿太多接不过来。”高军笑着说。

  别看现在轻车熟路,当初刚开始种地时,高军可没少吃苦。

  1997年,嫌种地太苦太累、赚得又不多,村民纷纷去外地打工,大量土地无人问津。当时,高军也想出去谋一份生计,但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还是留了下来。为了让他安心,父亲花4000块钱给他包了100亩地,还买了一头毛驴。

  可才第一年,高军就喊着“后悔了”:“我和媳妇赶着毛驴从早到晚在地里打转,忙活一天就能种5亩地,干不完只能雇人,挨累不说,去掉人工费用,剩不下多少钱。”

  直到2003年,一名山东客商来收玉米,看着高军老掉牙的耕作方式,客商愣住了:“现在都用农机了,你咋还用毛驴,这么大一片地得收到啥时候?”

  转年,高军买了两台手扶拖拉机,开始半机械化作业,毛驴从此正式退休。“机械省时省力,比毛驴强太多了。”这次尝试,高军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2020年,高军花28万元买了一台联合播种机,当时一度成了十里八村最大的新闻。有人说他是“大炮打蚊子”,等着看他的笑话。然而有了这台播种机的高军大展拳脚,承包了500亩地,当年就把买农机的钱赚了回来。

  这些年,高军每年都会置办新家当,在农机上面的投资累计达到80万元。去年受气候和市场影响,没赚多少钱,今年他还是花了5万多元购买了免耕播种机,并给播种机升级,安装了最新的北斗导航模块。“用上免耕播种机,出苗率提升了两成。北斗导航更是厉害,播种时精准控制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土地利用率高,100亩地能多种出4亩,效率高还省事,转弯时打个方向盘就成。”农机带来的收益,高军心里有一本账。

  农机更新的同时,高军也不忘给自己充电,陆续考了各种农机的驾驶证。“现在政策好,有免费的农机培训班,我手里有俩农机证就没花钱。拿证干活儿心里有底气,还能外出接单,多一份收入。”高军说。

  从毛驴到一体化、自动化农机再到智慧农机,高军直观地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改变。如今,市面上只要出了新农机,高军就坐不住,用他的话说:“农民也要紧跟科技发展,在农机上面的投资,花再多钱都值。”

  “前不久我听人家说,现在南方很多地方开始用机器人种地,实现了无人农场。今年收完秋,我准备去看看,尝尝智慧农业有多香。”高军开心地畅想着。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