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沈打拼 两个年轻人“贼踏实”

  本报记者 姜雪

  沈阳北站旁,沈铁大酒店,山西姑娘聂丹丹满头大汗走进房间,凉爽的空调风很快吹散了室外的燥热。“不白忙活,签了!”这位山西姑娘此次沈阳行,是为了敲定一家软件公司的测试工程师职位。“多亏同事提醒我,‘刚毕业可以免费住人才驿站15天’。”她声音轻快,带着初来者的雀跃与一份找到落脚点的安心。

  经过十余天的岗前培训后,聂丹丹便要启程奔赴北京的项目一线。人才驿站成了她上岗前最从容的港湾。“就这十来天,住酒店太贵,租房子麻烦。这里离公司步行就十几分钟,很方便。”聂丹丹指了指窗外不远处的大楼,那是公司办公地点,初来乍到时的焦虑已变成了此刻的踏实。

  “为何选择在沈阳扎根?”聂丹丹的眼中漾起笑意,“在辽宁科技大学度过的这些年,辽宁早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求学时光让她对这片土地生出了深厚的归属感,“我的男友也在这里,我们即将在同一家公司并肩奋斗。”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吸引,让聂丹丹跨越千里而来,并决心将未来的幸福稳稳地安放在沈阳。

  求职路上的荆棘,常常无形却刺人。同屋的辽阳姑娘王萍今年从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她已在线上线下求职好几个月了,然而每一次精心准备的奔赴,最终都像投入深潭的石子。

  “萍萍,别太着急。”聂丹丹声音温和,“我懂这滋味,我面试了五家才定下来呢。人才驿站小程序上会发布面向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你留意过吗?去看看吧,说不定会柳暗花明。”两个女孩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求职的经历。

  两个女孩的交谈被走廊里一阵脚步声打断。陈隋舟,一名来自陕西咸阳、毕业于宁夏理工学院的小伙儿,闯入了驿站安静的空间。刚一卸下行囊,他便带着特有的爽朗开了腔:“我跑了大半个中国,现在圈定沈阳,东北浓浓的人情味儿让我很向往。”

  起初,记者只当是年轻人初来乍到的客套,但随着陈隋舟的讲述,那份真诚扑面而来。

  他回忆起在外地工作时的一个雨夜,被单位主管痛批后,身心俱疲的他蜷缩在路边的屋檐下。一位带着浓重沈阳口音的大妈将他拽进自家面馆。“小伙子快进来,这大雨浇的。多大点事儿啊,先整碗面垫吧垫吧。” 一碗实惠却滚烫的面条,几片塞到碗里的红肠,瞬间驱散了积攒一晚的委屈。“大妈那几句嗑唠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家里。”一来二去,这家开在温州的沈阳面馆成了陈隋舟他乡生活的港湾。还有几次与沈阳籍前同事不期而遇、毫无功利的关怀,都汇成了他对沈阳的城市印象。“待人那份实诚劲儿,让人心里贼踏实。”“我已经锁定了几个岗位,有的跟之前的项目管理工作性质类似,可我更想在我的专业金融领域试一试。”

  两个楼层、40个房间的沈阳人才驿站(沈铁大酒店站点),在这个夏天几乎天天满员。临近傍晚,年轻人陆续回来,驿站也热闹起来。15天的免费期,是沈阳递给追梦者的第一张名片。作为落实“兴沈英才计划”的关键举措,沈阳人才驿站自2018年4月设立,两处站点共160个床位,已累计接待近3万人次。这里不仅提供三星级标准的免费住宿,更整合了就业指导、信息发布、城市融入等服务,让年轻的心在驿站暂歇,让远方的梦在沈阳落地生根。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