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辽宁

  来自辽宁芭蕾舞团的选手孙慧馨获得大赛青年组金奖。图为8月9日,孙慧馨在专业组半决赛中表演古典芭蕾(多重曝光)。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在“芭蕾之夜”为观众表演双人舞《堂·吉诃德》。

  颁奖间隙,辽宁芭蕾舞团青少年团表演的《练习曲》。

  俄罗斯参赛选手Dmitry Smilevski获得青年组金奖,图为Dmitry Smilevski(左)在8月12日的专业组决赛中与搭档表演《古典大双人舞》。

  获奖选手李航在颁奖仪式后表演现代芭蕾作品《微笑》。

  8月9日,参加业余组比赛的小朋友在沈阳中华剧场登台表演《四小天鹅》。

  大赛前夕,辽宁芭蕾舞团的舞者来到沈阳众多网红打卡地,把“足尖上的诗意”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图为舞者在沈阳故宫内起舞。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查金辉摄

  主笔 朱忠鹤

  艺术的星河中,芭蕾总以皎洁的姿态悬于夜空。当足尖轻点舞台的刹那,便有月光从舞者的裙裾间流淌而出,将整个城市浸润在流动的诗意里。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的帷幕虽已于8月14日缓缓落下,但那些跳跃的身影、旋转的流光,却在辽沈大地的文化土壤上刻下了永恒的优雅印记。

  暮色中的剧场灯火如昼。舞台上,当第一束追光刺破黑暗,舞者们便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然而至。纱裙在舞台上绽开如睡莲,足尖鞋与地板碰撞出细碎的声响,仿佛春蚕食叶般轻柔。

  那些高难度的芭蕾动作,将身体的线条拉成弓弦,每一寸肌肉都在诉说着力与美的交响。台下的观众屏息凝神,任由目光被舞者的身影牵引,在起落之间感受艺术的震颤。

  这一次,不仅仅是一场历时多日的比赛。这场艺术盛宴最动人的馈赠,是让高雅艺术走下云端,在寻常巷陌间生发出新的生机。比赛期间,芭蕾舞者走进沈阳故宫、中国工业博物馆等地。在沈阳故宫黄瓦红墙的映衬下,来自西方的高雅艺术与中国的古典建筑,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在镜头里交融成奇妙的风景。当孩子们踮着脚尖模仿舞者的姿态,当白发老者在台下轻轻哼唱熟悉的旋律,芭蕾便完成了最温暖的文化传递。街角的咖啡馆里,人们谈论着《天鹅湖》的悲怆;地铁的广告牌上,舞者的剪影与城市天际线相映成趣。艺术的种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播撒,在辽宁人的精神土壤里生根发芽。

  辽宁芭蕾享誉国内外。对辽宁芭蕾舞界而言,这场比赛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业务学习。来自国外的舞者带着白夜的清冷气质,北京的选手携着古都的厚重底蕴,而辽宁本土的舞者则将黑土地的质朴与坚韧融入旋转的舞步。在后台的排练室里,不同语言的交流被拆解成肢体的比画,年轻舞者们围着国际评委请教的身影,构成了最生动的文化对话。那些标注着密密麻麻笔记的舞谱,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练功服,都在见证着辽宁芭蕾艺术的拔节生长。

  曲终人散,那些在比赛中绽放过的身影,那些被艺术点亮的夜晚,都已化作沈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年轮。始于比赛,但辽宁对国内芭蕾舞行业的推动、对自身文化形象的提升却不会止于比赛。芭蕾艺术如同投入湖心的月光,在辽宁大地上漾开层层涟漪,让高雅艺术的芬芳留在了街头巷尾,让专业水准的标杆立在了舞者心头,更让辽宁的文化形象乘着足尖的韵律飞向更远方。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