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风景出名 这里的红色遗址更有名

  秋季开学前,大量游客带孩子到三块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当地的满族特色美食——苏子叶饽饽。

  佟庄村依托三块石资源,大力发展民宿。图为村里独具特色的农家院。

  本报记者 杨竞

  提示

  抚顺县历史悠久,下辖省级传统村落三个,分别为汤图满族乡的三块石村、后安镇的佟庄村和马圈子乡的金斗村。它们守着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业。这里不仅风景美,还有多种多样的满族美食。记者采访中发现,真正吸引游客的,是这里广泛分布的红色遗迹。

  壹 农家院里果飘香

  从沈阳一路往东,约100公里处有一个三块石村。

  三块石村隶属于抚顺县汤图满族乡。在村里走一走,除了自然风景外,记者认为至少有3个项目值得看:一是历史遗址,如“边家房框”遗址、百花西岭岗遗址。二是抗联将士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遗迹,如抗联密营、地窨子等。三是民风民俗,这里有保持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如剪纸、美食等。

  9月初,秋风起,夏日的炎热悄然退去,大地换了新妆。这个时节的三块石村,天空高远,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温暖而柔和的光。田野里,各种水果逐渐成熟,葡萄、梨、苹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54岁的崔巍在佟家大院里正忙着给游客摘葡萄。她边摘边说:“你们多吃点儿,咱自家园里出产的,也不用花钱买!”

  在这个传统民居的院子里,秋豆角、秋黄瓜和墙角的苏子长势喜人。“要说这苏子,在咱们当地可是个好东西。你们等着,我用它给你们做点儿好吃的。”崔巍说完,就摘了一把苏子叶,清洗后,摞成一沓,准备包苏子叶饽饽,这可是满族特有的风味小吃。

  和记者说了一会儿话后,崔巍麻利地从盆里取一块糯米面团,先团成团,再捏成饼状,放入适量红豆馅,像包饺子一样将其包好,再揉成椭圆形,放入涂抹好油的苏子叶中,裹紧。她把包好的苏子叶饽饽整齐地码在蒸帘上,放入锅中。热气蒸腾,院子里渐渐飘出苏子叶的清香……

  她又和记者说了一会儿话,锅中已经热气腾腾。她赶忙站起来,从锅里拣出几个苏子叶饽饽,端上桌。凉亭里的游客立即围过来,一人一个,咬上一口,软糯香甜。

  忙了一阵子后,崔巍才闲下来。她告诉记者,三块石村名来自三块石山。这里山势雄奇,森林茂密,有112座山峰。主峰海拔1082米,因高山之巅上的三块巨石相依相拥,昂然剑立而扬名。

  据《兴京县志》记载:三块石“高耸云霄,位列群山之首,林木森严,可潜千军”。十七世纪初,努尔哈赤就以此为大后方,屯聚兵丁,储备粮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辽东地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如今,三块石已成为红色旅游区。

  “三块石的月光,照在咱村庄,父老兄弟团结奋斗打豺狼。有人就出人,有粮就出粮,坚决跟着共产党,誓死保家乡……”望着三块石山,崔巍唱起了《三块石的月光》,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诞生自战争年代,至今还在传唱。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杨靖宇带领东北抗联部队与敌周旋的游击根据地。山里留下的抗联密营、地窨子、杨靖宇指挥所等红色文化遗存是将士们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实物见证。

  汤图满族乡还有很多历史遗迹。79岁的林长友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他和乡干部佟德志用2年多时间走遍汤图满族乡的沟沟岔岔,发现了“边家房框”遗址、石棚吴家果园遗址、占贝东山遗迹等遗址十多个。林长友还出版了《汤图满族乡文史资料》一书。他告诉记者:“历史遗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通过发掘、保护这些遗址,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当地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贰 这里是“天然大氧吧”

  远远看去,三块石山上的树叶开始变色,从深绿向金黄、赭红过渡。当地人说:“再过些日子,漫山遍野的五彩枫叶,层层叠叠,宛如画卷,绚烂至极。”

  网络上,经常会看到有外地游客提问:“抚顺三块石山到底好不好玩?”三块石山集雄、险、奇、峻、雅、幽、清于一体。林间能撞见狍子,溪水里能摸河蚌,还有白龙潭瀑布、鸽子洞、比丘洞等。此外,这里的抗联遗址也有很多。

  林长友介绍,三块石山的森林覆盖率极高,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个天然大氧吧,素有“北方温带雨林”之美誉。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有南部景区和北部景区之分。北部景区位于抚顺县汤图满族乡境内,南部景区位于后安镇境内。

  坐落在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后安镇佟庄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关东风情民居错落有致。

  中午时分,记者一行走进一家名为贵林盛农大院,院内和屋里的十多张大圆桌前坐满了游客。老板宋贵林忙得团团转,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忙着上菜。

  据村里人介绍,以前,村里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背靠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但很少有游客到这里游玩。当地农民主要靠种田、搞养殖维持生活。

  “那时候,村里牛粪遍地,道路晴天扬土、雨天泥泞,哪里还会有人到咱这儿旅游呀?如今村里的路面宽阔又整洁,来三块石公园和村里旅游的游客就越来越多了。”宋贵林感慨,环境好了,村民们也富裕了。

  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到热门旅游打卡地,华丽蝶变的背后是因为村里打造了“振兴路”“共富路”“抗联路”三条主题道路,红色文化元素与乡村自然景观、人文风貌有机融合,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旅体验空间。

  办农家乐、开民宿、销售农产品……如今,佟庄村的民宿总户数达到70余家,近一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据佟庄村村主任张喜林介绍,现在,佟庄村每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6150万元,人均综合收入5.4万元。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当地的单片黑木耳、大果榛子、猴头菇等特产深受游客青睐,“村民又多了一条来钱道。”张喜林说。

  叁 红色故事更吸引人

  在佟庄村,有一个小草房子与周围的民居迥然不同,引起游客的好奇。81岁的于海江介绍,这房子曾是郑老汉的家。

  他讲道,郑老汉真名叫郑老实,没读过书,是典型的“土里刨食吃”的农民。如果不是1934年杨靖宇在三块石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大概会像普通农民一样,默默过完平淡的一生。

  1936年的冬天,大雪封山,道路阻断,日军集结重兵“围剿”山里的抗联战士。零下30多摄氏度的凛冽寒风中,抗联战士没吃没穿,整天猫在地窨子里,还不能生火取暖,怎么撑得下去?

  郑老汉念着抗联战士的好,他对山林很熟悉,于是便不顾危险,踩着大雪,偷偷地给抗联战士送吃的。不久,日军抓住了他,将他活活打死,还将他的头颅挂在树上,在下边贴一张告示,上面写:“谁再送粮,同样下场。”

  默默无闻的郑老汉没留下豪言壮语,却死得壮烈。村里人为了纪念他,保留了这间小草房。如今,郑老汉的家成了“支前”旧址,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参观。

  三块石森林公园附近的红色遗址有很多。沿着山脚下的公路一路南行可直达金斗村,有一片样式独特的建筑吸引了记者,这就是沈抚县委旧址纪念馆。

  “金成,有游客想听你讲红色故事,你快过来!”接到村民的电话,金斗村村民、退役军人窦金成一路小跑过来,热情地介绍:“我们村有数百年的历史。话说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辽东第三地方委员会在这里成立中共沈抚县委,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了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斗争。可别小看这个县委,当年中共东北局评价这里是‘解放战争时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最强的一块根据地’。”

  如何用好这一红色资源,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那段红色历史?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崔景孝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一个志愿讲解小分队,为游客讲红色故事。首批讲解员由他和村里另外两名退役军人党员组成,他们一讲就是20年。2001年,村民田成良、田成家和韩凤武三人接过志愿讲解的接力棒。2018年,中共沈抚县委旧址纪念馆在金斗村建成,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窦金成、王维夫和崔志岩接过讲解接力棒,成为第三代义务讲解员。就这样,在持续40年的时间里,9名讲解员接力讲好红色故事,让“藏”在金斗村的那段红色往事被更多的游客知晓,中共沈抚县委旧址也成了游客感怀时代变迁、致敬革命先辈的“打卡地”。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杨竞摄)

  制图 隋文锋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