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一遍这张照片”

  记者 张颖 栾溪

  1950年10月,地处东北的吉林滴水成冰。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渡江点,数万志愿军战士从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率先渡江入朝,这里也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一个叫杨占文的战士带着豪情壮志及对妻女的不舍,随着部队匆匆过江。踏入朝鲜国境后,他深情地回望了一眼身后的祖国,那是家的方向。

  此后,他与家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2025年9月,初秋的校园里,辽宁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苏官品——杨占文的重外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揭开了这个尘封75年的离别往事。

  阳光,帅气,这是记者对苏官品的第一印象。作为辽宁大学校国旗护卫队的一员,他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坐得笔直,他的身上隐藏着外曾祖父的军人气质。

  辽宁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苏官品 受访者供图

  虽然从未见过外曾祖父,但他的样子和他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在苏官品的脑海里。

  “奶奶床头抽屉里有一本相册,每天睡觉前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第一页就是外曾祖父杨占文的照片,她会反复地看,用手不停地摩挲着。那是外曾祖父留在人世间唯一的一张照片,也是奶奶与她父亲唯一的连接。”苏官品说,而这张照片他也看了无数遍。

  获得这张照片的过程也很曲折。1950年外曾祖父离开时,苏官品的奶奶只有两岁,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杨占文并没有直接回到家里,而是去了吉林另外一座城市学习,并于1955年因公牺牲。

  苏官品手机中保存着外曾祖父生前留存的唯一一张照片 栾溪摄

  “外曾祖父牺牲时,奶奶才5岁。奶奶18岁时,外曾祖母也去世了。外曾祖母是唯一知道外曾祖父坟墓地址的人,这一信息随着老人的离世变得模糊不清。”苏官品说。

  找到自己的父亲成了奶奶的一个执念。

  “现在奶奶珍藏的这张照片,是奶奶60岁时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的一个烈士陵园里找到的。因为外曾祖父是因公牺牲的烈士,所以在陵园里能找到相关信息。我们在那里看到了他的名字,并找到了这张照片。遗憾的是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外曾祖父具体安葬的坟墓没有找到。”说到这里,苏官品的声音哽咽了,眼圈也已泛红,他缓了缓,接着说,“但我一定会继续去寻找,帮奶奶完成这最后的心愿。”

  9月12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苏官品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可以去现场参加迎回仪式。“虽然还不知道外曾祖父安葬在何处,但是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的后代,去参加迎回仪式,接外曾祖父的战友回家,这是后辈对先辈的缅怀和铭记。未来,我也会像千千万万个与外曾祖父一样的志愿军先烈一样,为祖国的强大与和平做好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苏官品说。

  校对:马松波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