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晓玲
这几天,沈阳市辽中区大黑岗子镇的广袤田野里,成片成片的花生正在繁忙装车外销,它们有个名字叫“大黑花生”。
种植户袁文良穿梭于田间,忙得满头是汗。饱满的果实从泥土中拔出,裹挟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忙碌的农户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全镇的花生总产量有1.18万吨,和去年相比增长了25%。咱这腰包更鼓了!”袁文良说。
花生虽然是常见的农产品,但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大黑岗子镇的花生凭借“规模+品质+品牌”的多重优势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独特的沙质土壤,让这里产出的花生颗粒饱满、口感醇厚,深受市场认可。自2009年大面积推广种植花生以来,大黑岗子镇先是以规模筑牢产业基础,不仅积累了选种、田间管理等成熟经验,还逐步实现了从种植到采收的全程机械化。目前,全镇花生种植面积接近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采收机械化率达100%。
稳定的产量与优良的品质,直接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家种了20多亩花生,今年长势特别好,亩产能有800多斤,一亩地能卖2000多元,纯收入得有1000元左右。”袁文良笑着算起收益账。
可观的收益背后,畅通无忧的销售渠道起到了重要作用。花生采收后拉回家晒三四天,待水分降至12%至13%的时候,各地的收购商就会主动上门。“彰武的、黑山的、阜新的,一到卖花生的时节,咱这路上全是收花生的车,特别热闹,家家户户的花生根本不愁卖。”袁文良说。镇里的花生种植户越来越多,今年达到1095户,大家见证着“大黑花生”品牌的成长。
如今,花生已成为大黑岗子镇一张亮眼的产业名片。从亩产800斤的丰收图景,到“不愁卖”的销售场景;从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便捷,到“大黑花生”品牌的持续叫响,这颗小花生不仅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更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为当地铺就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致富路与乡村振兴路。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