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科技和市场 白文军成了“田状元”

  本报记者 姜帆

  丰收时节,日头正好,葫芦岛市建昌县素珠营子乡素珠营子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三五成群唠着今年的收成。“老白,今年玉米收成咋样?”听村民问起,白文军满脸得意地伸出两根手指说:“单产2300斤!”

  听到这个数字,村民们既惊讶又羡慕:“看看人家,原来是做生意的,半路改行种地,这才几年,就把我们这些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把式都甩在后面啦!”

  白文军年轻时一直在市场卖鞋,8年前,听朋友说乡里有一片耕地要对外承包,他决定弃商转农,回乡包地。由于以前没种过地,刚开始时,白文军连栽了3年跟头,最惨的第一年几乎颗粒无收。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他已经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亩产2300斤,全村数你的产量最高,有啥秘诀,给大伙儿传授传授。”村民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白文军。

  “前几年种地一直赔钱,你们都看到了,我就发现种地里面也有学问,得多琢磨、多研究,光盯着脚下这一亩三分地不行,眼睛得往外看……”看白文军唠起“种地经”,大伙儿竖起耳朵,连广场上锻炼身体的村民也围了过来。

  白文军好琢磨,头脑也活络,他很清楚,“半路出家”的他要想种出名堂,必须要弯道超车。

  许是与多年经商有关,白文军首先把目光聚焦在市场上,跑遍了县城和周边的各大商超,从粮食收购商那里了解哪里的粮食品质好、收购价格高,再去当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模式。

  “真是开眼界,我们这还推着小播种机一条垄一条垄地跑,人家大型机械一走一过就把地种完了,效率高不说,成本还降低不少!”回到村里,他自学了农机操作,陆续置办了播种机、翻地机、除草机等农用机械,开始进行机械化种植。他还和当地的种粮大户学习复种的种植模式,回来自己摸索研究。

  简单的播种、施肥、打药还好说,专业的农业种植技术却不是一眼两眼就能看明白、摸清楚的。

  “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白文军说,两年前,村里的驻村工作队请来省农科院专家赵术伟作为村里的农业技术顾问,定期给农户培训种植技术。他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不仅补齐了短板,还学到很多新的种植技术,并把大田当成试验场。

  “跟着科技种田准没错。今年,地里采用玉米大垄双行技术,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管理,这些都是农业专家推荐的好技术,效果真的明显,要不是遇到大风,苞米有倒伏的,单产超2500斤都不是问题。”听了白文军的话,乡亲们频频点头。

  这时,一旁的邻居赵大姐笑道:“你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掏出来了,我们都学会了,明年你这‘田状元’可就当不成喽!”

  “就怕你们撵不上,明年我可要换新路子啦!”白文军说,今年,听专家介绍了玉米套种技术,他拿出一亩地尝试用玉米套种小麦,“7月份收完麦子,又在地里套种了芥菜,这几天都卖光了,算一下,玉米产量不耽误,一亩地还能多赚1000块钱,明年我准备大面积推广。”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