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锦州度过少儿时光

  北国网记者 王世海

  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苍松老树,清幽古朴,耶律楚材的塑像傲然挺立,形神兼备,不时引人观瞻。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我国中世纪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文集《湛然居士文集》和《西游录》皆为元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耶律楚材在故乡锦州市义县和北镇度过少儿时光,得到了深沉的母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锦州,是他生命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一生事业的起点。耶律楚材成人为官后,大半生漂泊在外,对故土和故土的亲友一直充满深深的思念。

    

  1190年,耶律楚材在北京出生,此时,在金朝为官的父亲耶律履已年届六旬。不久,耶律履去世,耶律楚材三岁而孤。母亲杨氏带着他回到老家义州弘政县定居,即现在锦州市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村一带。杨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亲手教导耶律楚材读书成长,为儿子开启童蒙。

弘政县城址。

  弘政县为辽代著名的桑蚕织锦基地,辽太子东丹王让国皇帝耶律倍子孙家族居所和领地,耶律倍子孙的祖宅故里。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兴盛一时的弘政县已消失在历史云烟里,仅存古城遗址。该古城遗址位于复兴堡村东侧,细河西岸,南近大凌河,旁边有公路经过。走进可见一块石碑上写有“弘政县城址”字样,东侧还残留着一段城墙。据了解,弘政县应在战国、汉代城址基础上延续到辽金时期。

弘政县城址残留的城墙。

  少年时代,耶律楚材移居北镇市医巫闾山龙岗别业,继入显州书院学习。在闾山桃花洞石崖上,一座红墙灰瓦的古建格外显眼,它就是耶律楚材读书堂,耶律楚材曾经钻研学问、修养身心的地方。读书堂现已重新修缮,焕然一新,耶律楚材的蜡像立于室内。举目四望,这里山势峻拔,老松浓绿,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宛若世外。

医巫闾山耶律楚材读书堂。

耶律楚材读书堂周边松石环绕,景色秀美。

  耶律楚材天资聪颖,自幼学习汉籍,逐渐精通汉文,并习练弓马,在多位名师指导下,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沈阳市政协文史馆馆长初国卿认为,义县和北镇是耶律楚材成长之地,也是其家族根脉所在。在那里,他得到了亲人深沉的关爱,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滋养,为后来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耶律楚材十七岁时即以考试拔萃而出仕,离开家乡,赴河南担任官职。此时,金朝正处末世,不久就被蒙古人灭国,幸运的是耶律楚材因才德出众而被成吉思汗留用,逐渐成长为开国重臣。他以拯救斯民为己任,辅佐蒙古统治者,积极推行汉法,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成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国家一级作家徐光荣认为,耶律楚材的声望固然主要源于他兴邦治国的业绩,但能留名青史还在于他是元初开创一代文宗的诗文大家,在文学史上,留下诸多精彩创造。元代诗歌虽不及唐诗宋词那样成就突出,充满特色,但作为中国诗歌历史上重要环节,数量众多,并有一批诗人很有影响,耶律楚材则是元代诗歌主要奠基人。《湛然居士文集》是耶律楚材诗文合集,由其扈从西征期间及执政时期所作诗文编纂而成,收录诗作600余首及序、疏、碑铭等文。耶律楚材亲历蒙古西征与中原治理,其诗作保留了大量13世纪北方及西域地区的历史细节,内容丰富,格调雄奇苍润,宏大深厚。

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耶律楚材塑像。

  多年在外,南征北战,治国理政,耶律楚材时常思念家乡锦州。义县是他家族世居之地,医巫闾山是他年少读书之所,故土的先辈和在世的亲人让他魂牵梦绕。于是,真情所致,佳作迭出,日积月累,竟多达百余篇。

  例如他在《思乡和韵》写道,“星星华发镜中惊,好赋归欤接淅行。重位宁贪高一品,故园无惮远千程。晴天花络春山色,落日松和秋水声。无恙闾峰三百寺,遨游吟啸老余生。”已生华发,犹梦萦“远千程”的故里,家乡的山水不但令他吟就“晴天花络春山色,落日松和流水声”的妙联,那梦中依然的“医巫闾峰百寺”犹让他“遨游吟啸老余生”,思念之情可谓情真意切。这种心境在他的《和韵忆闾山》《和韵再忆闾山》中也都一再表达,一样感人至深。回到大都后,他久居宸翰,日理万机,对医巫闾山时刻想念,向往归隐,连作《和武善夫韵》《再和武善夫韵》,流露情思,颇动人心弦。

  思乡怀故自然兼及同窗故旧,如在西征途中创作的《寄景贤》:“人间聚散忘悲欢,何似林泉遁世闲。十载残躯游瀚海,积年旧梦绕闾山。空岩猿鹤招予往,满架琴书伴我还。多谢龙冈怜老隐,新诗酬酢路无悭。”就将思念乡友之情写得浓醇传神。

  耶律楚材最为感人的思乡之作是写给母亲的作品。他年幼丧父,是深明大义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教他诗书礼乐,母亲编写的《教子书》他一直珍藏在身。

  西征中,他在《思亲二首》之二中写道:“老母琴书老自娱,吾山侧近结蘧庐。鬓边尚结辟兵发,箧内犹存教子书。幼稚已能学土梗,老兄犹未忆鲈鱼。谁知万里思归梦,夜夜随风到故居。”诗中母亲爱子教子盼子的心情颇为真实,儿子在外念归不能的惆怅抒发得非常感人,这种人间共通的母子亲情,可以穿越时空,引起共鸣。

  他的《思亲二首有感》诗味更醇,直入人心最柔软处。其一写道:“游子栖迟久不归,积年温清阙慈闱。囊中昆仲亲书帖,箧内萱堂手制衣。黄犬不来愁耿耿,白云空望思依依。欲凭鳞羽传安信,绿水西流雁北飞。”在第二首,他接着写道:“伶仃万里度西陲,壮岁星星两鬓丝。白雁来时思北阙,黄花开日忆东篱。可怜游子投营晚,正是孀亲倚户时。异域风光恰如故,一消魂处一篇诗。”

  辽宁大学教授毕宝魁在诠释《思亲二首有感》时,非常动情,他说,“这两首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又都寄寓在日常生活中,极大增强了表达效果,使人产生一种切感,其包蕴的情感异常丰富,读来令人心颤。”

  毕宝魁表示,耶律楚材思乡思亲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深深眷恋,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也提示当下的人们,要珍惜与亲人团聚的良辰假日,一朝一夕,一时一刻。

  从元代至今,800年来,耶律楚材描写亲情、友情、故乡情的诗歌像一束光,穿越幽深的历史,温暖明亮,滋润了无数人的内心。耶律楚材的这些诗歌,是他少儿时代的美好回忆,也是表达给故乡最纯真的情感,这独造的精神盛景,实为辽宁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

  图片:记者王世海摄

责编:栾 溪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