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机一响 “铁疙瘩”成了“金疙瘩”

  本报记者 许蔚冰

  装满山核桃的厢货车刚拐进厂区院子,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乡雅河村村民柳克艳就利索地跳下车斗。“过秤!”她朝仓库方向喊了一嗓子,身后满载的编织袋“咚咚”落地,像闷鼓敲在初冬的土地上。

  这里是辽宁长白仙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核桃收购现场。自霜降以来,来自桓仁县6个基地的野生山核桃就一车车运进工厂。“最多时一天有上百名村民来送核桃,车队能排到村口。”柳克艳一边卸货一边说。

  这些核桃,一度只是山里无人问津的“铁疙瘩”,外壳坚硬,难以破开,除了小孩捡来当弹珠,多半只能当柴烧。谁能料到,沉眠的“铁疙瘩”多年后竟会变成“金疙瘩”。转机是从本地人田洪全的“琢磨”开始的。有一次,他盯着山核桃的硬壳,琢磨着要把里头的“宝贝”取出来。可当时没有现成的机器,于是他就自己画图纸,找老师傅一遍遍地拆了装、装了拆……多次失败后,当第一滴金黄色的油脂从他们研发的双筒液压榨油机里流出时,大家的兴奋无以言表。

  工厂老员工董萍至今还记得,过去守着大山的日子有多苦。“那时山上没啥活儿干,年轻人只能背着包往外跑。自打这台机器一响,大家便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了,每月最少拿3000元,心里踏实。”

  榨油机转起来只是第一步。雅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曲辉给山核桃油当起了推销员,带着样品四处奔走,把山里的故事和核桃油的好处讲出去。市场就这样渐渐打开,如今,工厂一年产出山核桃油500吨,产值近6000万元。

  产业链在逐渐延伸。厂里跟省农科院合作,把榨油剩的核桃粕做成蛋白粉。田洪全说,这东西以前只能当饲料,现在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山核桃的每一分价值都被“榨”了出来,大山深处的潜力也被“榨”了出来。

  每年秋风一起,雅河村村口的公告栏就会张贴出招工启事,召唤着四邻八村的乡亲。从八里甸子到五里甸子,6个基地的山林成了“临时职场”。上山前,基地管理员会把规矩讲得明白又实在:哪些核桃该捡,哪些草花不能踩,连垃圾都得自己背下山;捡拾核桃时要三五成群,既要防着野猪,也要躲开蜂窝……

  短短一个多月的采收季,成了许多家庭一年里重要的增收季,直接和间接带动了上万人。

  “以前捡核桃换几个零花钱,买点盐买点醋就没了。”柳克艳说,“现在不一样了,这一个多月挣的能顶过去小半年种地的收入。”对于她和村民来说,曾经顺手捡拾的山货成了家里的“金疙瘩”。如今,山核桃油加工已累计带动桓仁县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还解决了6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卸完货,柳克艳和村民接到厂里通知,国际性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第二天将来厂里考察。“要是通过了,销路就更广了。”柳克艳的语气里满是期待。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