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 也是市民的精神粮仓

  位于沈阳中街的魔方城市书房内, 晚间仍有不少读者在此阅读。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许蔚冰 刘桐 智曼卿 佟利德

  开栏的话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发展的浓厚底蕴,更是走向未来的精神密钥。它关乎一座城市的品位,一个区域的活力,一方百姓的归属感和精气神。

  当下,辽宁的全面振兴,不仅需要经济的硬支撑,更考验着人文的软实力。今天,“兴文化 树新风”栏目在此启程。让我们携手,从涵养一片书香做起,从铺就人文底色做起,共同绘出一幅既有发展厚度、更有文明温度的辽宁新图景。

  手执书卷,沉浸在文字织就的天地;轻触屏幕,将云端书库纳入怀中;围坐一炉,邻里共话阅读的感悟……这些阅读场景,正随着“小而美”的城市书房在辽宁街角次第绽放,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精神栖息地”。

  然而,城市书房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需思考如何让这份诗意长久延续。从运营维护的可持续性到读者参与的深度培育,再到传统阅读空间与数字服务的有机融合,每一环都需要精准破题。这既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也关乎书房的生命力。

  市民的免费“精神加油站”

  11月8日20时,夜幕下的大连市西岗区城市书房八一路店灯火通明,透过落地窗,能看到书架间的椅子和地面坐垫上坐满了凝神阅读的读者。

  年轻妈妈赵玮的身边摆着选好的《跨境物流英语》等书籍。一旁上小学的女儿带着4岁的弟弟安静地翻阅着儿童图画故事书。从去年开始,赵玮几乎每星期都会带孩子到这家城市书房,“氛围实在太好了,而且是公益的。”

  这位3个孩子的专职妈妈,从住处到书房需要开车20多分钟。对她而言,这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跨越,更是从“妈妈”角色到“自我”角色的一次跨越:白天的时间已全被孩子们的哭声、笑声、作业声填满,只有夜晚才真正属于自己。

  灯光下,赵玮凝神书页,时而在本子上记录勾画,将复杂的“物流节点”与“贸易术语”逐一拆解、消化。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正为她编织着一张通往未来的、可触摸的职业复航图。她期盼着,等孩子们再大一些,自己便能带着这份在城市书房积蓄的力量,重返职场。

  晚9点,值班的图书管理员李剑开始巡视,“今天晚上书房的人相对少一些。”李剑说,人多时是周一到周五,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一些考研、考公的年轻人会一直待到晚上10点到11点。

  这份由安全、便捷和浓厚学习氛围共同营造的宁静,并非大连独有。11月9日,在本溪市万达广场2楼的阅达城市书房,退休职工周艳红也找到了属于她的精神家园。每个周末下午3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年轻时忙工作,没条件静心读书,现在总算能补上了。”周艳红说,“这里更像一个精神的‘加油站’,让我在阅读中重新充实内心。”

  在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城市书房,市民张敏正陪着8岁的儿子翻阅绘本。最打动她的是书房的“温度”:孩子绘本区铺着软垫,家长阅读区提供免费热水,“手机扫码就能借书,到期还会自动提醒。”如今,张敏保持着每月10本书的阅读量。

  从静态阅读到多元功能的文化综合体

  在营造阅读空间的同时,城市书房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书香在交流与分享中愈加醇厚。11月9日,一场读书会正在沈阳市皇姑区陵东书屋进行,让读者在交流与分享中找到共鸣。“书中平凡人在困境中坚守的力量,仍在激励着我。”社区居民孙先生分享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赢得了阵阵赞同声。

  读书会结束,社区居民崔硕难掩兴奋,“太棒了!我又收获了新书单。”他在读书会上听到很多不同见解,阅读思路也打开了,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陵东书屋主理人刘冬凝对城市书房的定位有着清晰认识,“不仅能阅读,还有读书交流会、沙龙、城市阅读定向赛等活动,通过这个文化阵地,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都会陆续推出,让阅读之风吹进居民生活。”

  阅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沈阳市皇姑区的城市书房推出“全龄段+场景化”阅读活动,50组亲子家庭开启了一场集科技探索、非遗传承与远古探秘于一体的沉浸式阅读之旅。

  “妈妈快看!无人机飞过高山啦!”活动中,孩子们操控着虚拟无人机……“刚在书本上阅读到的知识,马上就能亲手操作,这样的活动我们特别愿意参加!”家长们纷纷点赞。阅读研学活动打破传统阅读的空间限制,将“展览+培训+阅读+体验”的多元形式有机融合,让阅读从书本走向实景。

  在营口,城市书房则以“领读人”为纽带,让书香在互动间流淌。教师领读人韩康乐开展的“悦少年领读人”活动,用书香童谣的旋律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文化志愿者侯秋红组织的“老年读书会”,让视力不佳的老人也能通过听读感受文字魅力。

  据统计,营口市领读人每年开展读书分享会500余场、亲子阅读活动800余场,“领读人就像萤火虫,用微光吸引更多人走进书房。”营口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城市书房更以无言的包容,成为“都市夜归人”心灵的避风港。大连市西岗区城市书房经理刘艳红回忆,她曾在城市书房香炉礁店遇到一位读者,几乎每天晚上10点至11点过来,直到后半夜两三点才离开。后来她了解到,这位读者白天照顾生病的母亲,晚上到城市书房看看书,放松调整情绪。

  打造“15分钟阅读圈”从空间重塑到习惯养成

  6米多高挑空、有声读书墙……分布在辽宁各地的城市书房不仅提供着精神的栖息地,更让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丰满。

  在营口市,城市书房建设以“空间融合、服务无界”为特色,不仅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围墙限制,还在空间布局上形成“核心馆+特色书房+便民网点”的立体网络,其中雷锋新兵连旧址的红色书房则让革命故事在书香中传承。

  而在本溪,城市书房展现出科技赋能下的便捷。书房内,自助借阅机、数字化阅读屏、会发声的读书墙以及充满趣味的AR互动科普4D设备一应俱全。这里采用24小时自助服务模式。读者手持身份证或电子读者证在门禁处轻轻一刷便可进入。借阅全程零门槛,只需在系统上完成身份绑定,就能将心仪的书籍带回家。

  相对于本溪市城市书房的现代感,沈阳市陵东书屋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空间重生的故事。它由废弃锅炉房改建而成,6米多高的挑空让空间格外通透,200余平方米的区域内,阶梯式布局错落有致,划分出阅读区、自习区、休闲区三大功能空间。70多岁的社区居民孙宵月已是书屋的“老读者”,“开业3年来,我每周来这里看书、参加阅读活动。”

  这些各具特色、便捷友好的阅读空间,带来了市民阅读习惯的悄然改变。截至今年7月,营口市260个阅读空间年均服务读者超100万人次,图书借阅量同比增长10.9%,全市130个新媒体有声图书馆进驻公园、社区,“传统+科技”布局织就了覆盖95%常住人口的“15分钟阅读圈”,让市民“转角遇书香、抬头见墨韵”。

  大连市西岗区城市书房运营至今,每天到店读者达1400余人次。八一路、石道街、香炉礁3家城市书房实行24小时全天候免费开放模式。沈阳市的208个城市书房、书屋则打造出“家门口”的阅读空间,让书香触手可及。

  然而,一些挑战与问题也开始显现。记者走访发现,当前部分书房的书籍更新不足,热门新书与专业类书籍储备缺口较大,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阅读需求;电子图书资源库更新滞后、适配不同设备的阅读终端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习惯数字化阅读的群体需求;尽管书房活动形式较为丰富,但针对青少年的深度阅读指导、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化阅读培训等专项活动仍欠缺。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东建议,城市书房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可将其打造成融合阅读体验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城市阅读空间。通过“阅读+”创新模式,推出阅读分享会、好书评选、课堂讲座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阅读活动,让书香氛围在多元参与中浸润城市肌理。同时,组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以专业力量强化阅读倡导、渲染书香氛围。完善配套服务,推出“阅读地图”,精准标注图书馆、城市书房(书屋)等各类阅读点位,方便市民按图索骥抵达“家门口的阅读空间”。及时更新热门书籍,适当扩充电子图书与相关设备,让全民阅读融入城乡日常,成为滋养市民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的自然常态。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