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闲置车位、水管维修、绿化养护等居民身边的烦心事,都是群众急于解决的民生大难题。丹东市振安区各社区党组织将“小板凳议事会”“楼栋恳谈会”等议事阵地“搬”至小区院内、单元门前,由党员骨干牵头收集居民“微诉求”,今年以来已解决疏通下水、楼道扶手安装等“心头事”,推动小区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共治”转型,让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迸发新活力。
“以前反映问题跑社区,现在家门口就能说上话!”珍珠街道长祥小区居民的感受,源于社区打破“办公室治理”模式的实践,通过“小板凳议事”形成“提诉求—议方案—办实事—评成效”闭环,不仅杜绝了飞线充电隐患,还加装充电桩12个,真正实现“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办”。“就这多年累积的飞线问题,一直让居民提心吊胆,现在楼下新装了充电桩,总算踏实了!”长祥小区居民王安娜的感慨,道出了家门口解决居民烦心事带来的民生实效。
振安区通过推荐党员担任业委会主任、物业党建指导员,强化党组织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紫光福郡小区更是开启小区治理“延时服务”,依托“夜间议事会”,仅用10天时间就敲定电梯更新方案并启动施工。今年以来,振安区各种“家门口的议事会”为居民解决房屋维修、电梯更新等实际问题300余件。
刘洋 本报记者 王卢莎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