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宽 海军中将冷宽,曾是雷锋战友,与雷锋在一起生活了两年七个月七天。雷锋牺牲后,他为“雷锋班”的命名奔走,并在雷锋遗物中整理出十件“传家宝”。 当年为雷锋整理遗物的经历,冷宽记忆犹新。经他手整理出的“十件宝”,成为雷锋精神的鲜活写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张 颖
60年过去了,冷宽记忆里的雷锋仍是入伍时的样子,年轻的脸庞,面带着笑容,那样青春,那样动人。
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的日子,也是冷宽第一次见到雷锋的日子。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葬礼上,冷宽与雷锋班的6名战士一起为雷锋抬棺,这次见面即为永诀。
作为战友,冷宽深深感受到雷锋似火的热情,也亲眼见证了雷锋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这些深刻地影响了只比雷锋大两岁、正值青春年华的冷宽。
能够在雷锋牺牲后为他做点什么,是令冷宽最感欣慰的事。雷锋牺牲后,他负责整理雷锋遗物,和雷锋班的战士们一起选出了十件最能体现雷锋精神的物品作为“传家宝”。这“十件宝”,承载了战友们对雷锋的无尽思念,也感动了60年来的无数中国人,代代相传。
每件遗物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回想起雷锋牺牲的日子,冷宽仍心如刀割。如果雷锋没有牺牲,他也应该和自己一样步入耄耋之年,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然而,没有如果!
雷锋牺牲了,在他风尘仆仆地执行完公务之后。猝不及防的噩耗让每一个爱他的人心碎,冷宽正是心碎的人之一。
再次回忆完那段痛苦的记忆,冷宽沉默了许久,像是在平复思绪,“雷锋牺牲那段时间,整个部队都笼罩在悲伤之中。雷锋所在的四班的战士们会不经意间泪流满面,雷锋帮助过的战友、群众自发前往他的墓地悼念,部队首长也为逝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战士而惋惜。”
“雷锋牺牲了,但他的好思想、好品德一定要传承下去。”冷宽说。传承雷锋精神的表现,一是雷锋生前战友集体给中央军委写信,申请将雷锋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二是从遗物中整理出代表雷锋精神的“传家宝”。时任雷锋所在团见习参谋的冷宽,对这两件事都有所贡献。
命名“雷锋班”的申请很快获得了上级的批准。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某工兵团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
整理雷锋遗物的工作则花费了更长的时间。团政治委员韩万金带着冷宽来到雷锋生前所在团收集整理雷锋生活遗物、事迹资料。他们与干部战士深入交流,“这个过程打开了战士们对老班长的反复追忆,每件东西后面都有一个令大家记忆深刻的故事。”
最后,冷宽和战友们一起,从雷锋生前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中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十件遗物,作为雷锋的“传家宝”。
这“十件宝”是:雷锋生前学习过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驾驶过的13号汽车,手中握过的冲锋枪,训练时用过的手榴弹,雨夜送大婶回家时穿过的雨衣,节约箱,当校辅导员时佩戴过的红领巾,为战友和群众理发的工具,随身携带的针线包,装着“毛选”、笔记本和钢笔的黄书包。
“十件宝”是雷锋精神最直观的体现
冷宽说:这“十件宝”是最能代表雷锋优秀品质的物品。
《毛泽东选集》是雷锋能够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源泉,体现了他“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随身携带的书包,是他刚入伍时部队发的,跟随他的时间最长,只要出门就会背着它。这个书包里常年装着书籍和一个笔记本、一支笔,都是雷锋学习的用品,这也体现了雷锋热爱学习的钉子精神。
冷宽好几次见到雷锋吃完午饭后没有休息,而是坐在汽车里读《毛泽东选集》。每次看到他读书的样子,都会被他靠“挤劲”和“钻劲”来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所鼓舞。“雷锋能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重要因素就在于热爱学习,善于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冷宽说。
雷锋训练时投掷的手榴弹,握过的冲锋枪,驾驶过的13号汽车,代表的是他甘当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从事过多个职业,当过农场记分员、县委公务员、农场拖拉机手、鞍钢推土机手、部队的汽车运输兵,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岗位,但是他对每一份工作都投入了无比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节约箱则体现了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冷宽说,“慷慨”与“吝啬”这截然相反的两个词用在雷锋身上都很贴切。雷锋对自己很“吝啬”,吝啬到一根冰棍、一瓶汽水都舍不得买,而他对身边的战友和群众又很慷慨,慷慨到可以倾其所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雷锋对国家面临的困难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忘本,通过一点一滴的节约行动为国家减轻负担,支援国家建设。他领军装时只领一套,各种生活用品都尽量少领,穿破了的衣服、用坏了的东西,都要修好了继续用……
而理发工具、针钱包等,更是写满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雷锋在一起特别温暖,班里的战士们没有一个没得到过雷锋帮助的。当年在雷锋班蹲点时,每个战士都举出了好多事例。”冷宽说,“说起雷锋生前做过的好事细微而平凡,甚至有些琐碎。他星期天从不休息,帮助战友洗床单、缝被子、打扫屋内屋外卫生,给不认识的人买车票,冒雨送老人、孩子回家,春节主动到火车站为旅客服务,带病坚持参加抗洪抢险,雨夜帮老乡抢收苞米。这些点滴事迹体现的就是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他关爱社会、关爱人民的精神。”
60年的时光里,哪怕只是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要学习雷锋做好事,一代代的年轻人就这样感动着、成长着。
他兑现了入伍时的诺言
60年过去了,那个个子不高、永远洋溢着笑容的新兵的样子一直萦绕在冷宽的脑海里。
1960年1月8日中午12点,从辽阳火车站缓缓驶出的那列载满入伍新兵的列车把雷锋送到他梦寐以求的军营。穿上军装的雷锋是兴奋的,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是我最大的荣幸和光荣的日子。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今天我穿上了黄军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实现了,我真感到万分的高兴和喜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这天也是冷宽第一次见到雷锋。在全团召开的欢迎新战友的大会上,雷锋代表新兵发言。他满脸微笑地走上台,按照原来准备好的稿子开始发言,但是由于场地在户外的广场上,风很大,把稿子吹乱了,最后雷锋干脆就把稿子收起来,做了一段即兴的发言。 在发言当中,他讲到自己苦难的家史,讲到他为什么要入伍,最后代表新兵表了决心。因为在他讲话之前,团里首长已经做了欢迎讲话,讲话中号召新兵争当“五好”战士,于是雷锋在发言中说:“刚才首长让我们争当‘五好’战士,别说‘五好’了,就是‘六好’‘七好’我们也能做到。”战士们哄堂大笑,接着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雷锋真是一个可爱的小战士。”多年后,回忆起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场景,冷宽喃喃自语道。走入军营的雷锋,在此后的日子里,就一直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与他有过交集的每个战友,并成为他离开后吸引战友们不断去追寻的一束光。“事实证明,雷锋最终践行了他的誓言,两年多的军营生活,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冷宽说。
如今,雷锋留下的这“十件宝”,多数被保存在“雷锋班”,13号汽车被保存在雷锋生前所在汽车连,还有的被保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作为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成为一个国家永远的珍藏。
离开雷锋所在部队后,冷宽一直践行着雷锋精神,从事着他从不间断的“雷锋事业”。
冷宽说,“雷锋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也教育我,影响了我的一生。”在采访结束时,冷宽更加动情地说,“辽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是很多像他一样从雷锋团走出来的官兵的第二故乡。辽宁抚顺、沈阳等地的学雷锋活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在辽宁生活了18年,在营口、抚顺、沈阳、大连等地都工作过,我对辽宁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有人说起辽宁,我首先会想到雷锋,想到和他在一起的那些难忘的日子。”
责编:李 明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