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发祥于此,要让它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报大型系列报道《纪念》在辽沈大地收获万千感动,引发强烈共鸣

“雷锋精神发祥于此,要让它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鞍山雷锋(红色)文化收藏馆馆长孙凯将《纪念》特刊带进鞍山市新陶小学。(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日报联合推出“永恒的雷锋”展。

  《中国新闻出版报》先后两次对特刊给予推介。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从2023年2月1日起,辽宁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纪念》特刊,还原60年间雷锋事迹传播和雷锋精神弘扬的重要历史事件,采访亲历者和代表性人物,反映雷锋在辽宁大地留下的印迹、60年学雷锋活动的兴起壮大,发现老故事中的时代价值,用好故事来激发年轻人学雷锋、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的热情,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亲历”“回顾” “传承”回溯60年

  60年,“雷锋”这个名字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辽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策源地,传承和传播雷锋精神,一直是辽宁媒体人的高度自觉。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辽宁日报都会推出一期以学雷锋为主题的重大新闻策划。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年份,辽宁日报更是推出了分量更重、内容更丰富的特刊《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系列报道》。

  凡事预则立。《纪念》特刊超前策划,提前半年启动,先后进行了5个月的调研与采访,采访了来自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江西等多个省市的56位雷锋故事亲历者、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雷锋精神传人,陆续完成24期报道,共计28个专版的稿件,讲述大大小小有关雷锋的故事百余个。

  纵观《纪念》特刊,第一个特点是聚焦在“60”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别具深意的数字上,以时间作为脉络来回溯历史,以纪念作为主题来采写故事,“亲历”“回顾”“传承”三个关键词贯穿了每一篇报道。

  亲历者中,有雷锋当年的老连长虞仁昌,战友乔安山、庞春学、赵明才、冷宽,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全国劳动模范邓凤兰等;回顾者中,有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讲述毛泽东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的经过,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老馆长张淑芬讲述雷锋纪念馆建设过程,等等;传承者中,有全国数一数二的雷锋藏品收藏者禇士奇,有一生学雷锋、一生画雷锋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陆国斌,有带着雷锋精神走出国门赴西非维和的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干部周道海,等等。

  用细节传递老故事中的新感动

  《纪念》特刊的“纪念”之意无处不在。首先是对雷锋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透过记者细腻的笔触,让亲历者的深情讲述更加生动立体。其次是用了大量细节,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60年,雷锋的名字、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纪念》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广为人知的老故事中发现了那些为人们所忽略的细节,用细节传递老故事中的新感动。

  比如,《近十万抚顺市民洒泪送雷锋》一文中讲到,雷锋牺牲后,抚顺市为雷锋举办隆重的公祭大会,市委书记沈越献出了为老母亲准备的寿材;曾经受到雷锋照顾的大娘从外地赶来,只为了送上几个自己新蒸好的馒头。

  在《共青团抚顺市委率先发出学雷锋号召》一文中讲到,筹备雷锋事迹巡回展时,复制雷锋日记的时候日记本不够用了,百货公司团委的8个青年慷慨地捐出了自己的笔记本;书法家乔梦云在展板上书写“前言”时,生怕写错了字弄脏展板,就用被子做垫子,跪在地上写。

  老馆长张淑芬讲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建设始末时提到,“当时每一个路过纪念馆建设工地的人,都会默默帮忙搬几块砖,住在附近的大娘会带着新蒸好的馒头去给工人们加餐,工地现场还时常有响亮的口号声传来。”

  正如《纪念》特刊首期《2023,重新发现雷锋》一文所写,“雷锋精神之所以不朽,或许就在于此,无论我们隔多久、再读多少次他的故事,还是会从里面读出新的感动。”“重读一遍雷锋的故事,我们仿佛又看到一个全新的雷锋站在面前!”

  反映雷锋精神折射出的时代光芒

  《纪念》特刊的另一有益探索在于,充分利用了新的传播形态,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以年轻人的眼光来感悟雷锋精神,体现雷锋的当代价值。报道用了“图表+大数据”的形式来概括描绘雷锋的成长足迹,让新一代年轻人清晰明了雷锋的一生。报道还采用了时空对话的形式,设立“传承者说”专栏,让新时代的雷锋传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爱心团队负责人来讲述自己学雷锋的体会和做法,反映雷锋传承的时代律动,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特刊推出后,在社会上和网络上产生强烈反响。《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月28日和3月5日先后两次对特刊给予推介。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日报联合推出“永恒的雷锋”展,引用大量特刊报道内容。报道组根据《纪念》特刊制作的“‘纪念’微思课堂”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广受好评,成为省教育厅“开学第一课”全省大型直播活动的一部分。

  丹东抗美援朝博物馆副馆长特意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从这些报道里他再次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伟大,这也给他们今后的宣传带来了灵感。抚顺市雷锋派出所一位民警给记者留言说:看了报道之后很感动,也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很多受访者也打来电话表达看过报道之后的激动心情。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看了《纪念》特刊之后说:“你们的报道总是在不经意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雷锋叔叔生前的日子里,十分令人感动。看到了许多链接,都是转发你们的特刊,为你们点赞!”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写信鼓励:“暮年岁月,往事历历。风雨载途,唯一二事仍平生慰藉,雷锋报道乃其一。承你们厚爱,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出此郑重而生动的安排,从新闻工作角度讲,这种纪念历史事件的系统报道的安排,应是很成功之举。”

  鞍山雷锋(红色)文化收藏馆馆长孙凯说,《纪念》特刊的版面设计非常棒,他从第一期开始,逐一收藏。第一期全景式地展示了雷锋在辽宁的1370天,图文并茂,非常珍贵。其中每期编发的人物专访并配图,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每期编发“雷锋的宝贝”,生动描述了雷锋故事。自2月19日起至3月中旬,孙凯将《纪念》特刊做成展板,带着它们走进学校、街道社区、各类博物馆进行展示和宣讲,宣传效果显著。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