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全面 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全面 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东北大学根植辽沈大地服务振兴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明绍庚

  厚植家国情怀百年初心不改,坚守科学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始建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始终坚持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回应振兴发展需要。

  风劲帆满海天阔,再踏层峰启新程。金秋九月,硕果飘香,东北大学迎来100周年校庆。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接受采访时表示,站在“新百年”的历史起点上,东北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辽沈、辐射东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转型升级和辽宁振兴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面向发展需求

  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

  一所高校的发展史,也是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学的前身东北工学院提出了“以科技一条街起步,尽快建设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议。学校启动建设“东北工学院科学园”,培育孵化了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成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全球首台极速能谱CT。

  作为区域内人才高地、创新高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8年,东北大学与朝阳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共建朝阳东大矿冶研究院等活动,探索校地合作模式。

  2020年,东北大学和沈抚示范区共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建设,培养汇聚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孵化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发展至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之一,形成了教学培养人才、科研创造成果、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学校还紧盯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聚焦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建立一批产业技术中心,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转化通道。

  聚焦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东北大学将学校发展与辽宁振兴目标任务精准对接,将学科建设与辽宁产业发展布局有效衔接,将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效能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特色,提升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更好助力辽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汇聚高端人才

  共谋区域高质量发展

  向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

  为了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东北大学围绕辽宁振兴发展需求,完善“领军人才+高水平团队”的引才育才模式,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联合沈阳市建设“创新港”,提高引才育才精准度,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近五年,东北大学132人获得辽宁省1.02亿元“兴辽英才计划”项目经费,859人次获得省市7400余万元“人才集聚政策奖励”等各类人才资助奖励。“十三五”时期以来,学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外籍专家等近300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的价值所在。五年来,东北大学在辽宁招生指标数位居985高校第一位,近8000名优秀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同时,学校围绕沈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未来工业智能领域,积极培养工业智能领域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中,每年培养本科生近200名、研究生80余名。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无论是引育人才,还是留住人才,最终都要用好人才。东北大学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成立“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东北三省四市举办论坛40余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学校毕业生在辽注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雏鹰企业2家,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强化自主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东北大学围绕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东大何为”的时代课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攻关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全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7年,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突破了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高性能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2021年,东北大学获批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国家级前沿科学中心,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22年,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低碳炼铁、特殊钢冶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表示,以特色和优势精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东大人义不容辞的使命。近年来,他领衔的团队参与了川藏铁路等多项重大工程,团队成员连续七年坚守白鹤滩水电站现场,解决世界最大地下厂房建设过程中40多处关键稳定性技术难题。如今,由冯夏庭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沈阳市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已经开工建设。

  “十四五”时期以来,学校与东北各类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261项,与辽宁科技型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59个,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50%;与鞍钢、中航工业等600余家在辽企业深入合作,为学校深化学科布局优化调整、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东北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让“教育强省”的目标变成现实,离不开学校的改革实践,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作为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省份之一,辽宁高校的发展始终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率先在全国启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四新”专业392个,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日益扩大,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双一流”建设学科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483项,高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踏上新征程,启航向未来。校地共生、全链互动的故事正续写新的篇章。

校对:杨 旭
责编:杨东溟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