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民如何为民企成长厚植土壤

本土小企业变身“独角兽”并成功上市,外来大项目落地扎根竞相扩产——

看新民如何为民企成长厚植土壤

  俯瞰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新民市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本版图片由新民市委宣传部提供

  玖龙纸业(沈阳)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图为企业生产车间。

  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里满是水培蔬菜。

  本报记者 张艾阳 金晓玲

  引子

  港股厨房主食食品第一股竟来自东北的一个县级市!

  10月12日,一条讯息在互联网上飞速传播,让新民市及这里土生土长的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月稻田”)成为关注焦点。

  县域育出“第一股”,颇令人意外。但意外还不止于此: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十月稻田名列其中;今年7月,我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诞生”,即十月稻田。

  探秘“第一股”、追寻“独角兽”,更多意外接连呈现:在新民市,近年实现快速发展的不仅有十月稻田这样的“坐地户”,辽宁盼盼、玖龙纸业、秋实农业、福来食品、东新药业等一批外来民企同样茁壮成长,甚至纷纷增资扩产,加速数智化布局;曾陷入困境停滞不前的“老企业”,如今也开始稳步复苏、重返赛道。

  民营经济是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家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基于民营经济更是“环境经济”的共识,决定了营商环境会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辽沈大地上,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激战正酣,全省上下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尽心竭力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如此背景下,对于新民民企的成长调查也就更具有剖析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企缘何“中意”新民?新民怎样助力民企?地方与企业又如何相互成就?本报记者带着疑问展开深入调查。

  追寻一只“独角兽” 发现一片繁茂“雨林”

  刚入11月,线上线下消费已高潮迭起。位于新民市兴隆堡镇的十月稻田产业园里,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不停,满载货物的车辆繁忙进出。

  “独角兽”的成长故事,就从其总部所在地,也是其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中心——新民市说起。

  新民市地处农作物种植“黄金带”,优渥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众多优质农产品,也催生出大批农事小作坊、小企业。十月稻田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父辈就在金五台子乡开办了小型加工厂。”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淑娟说,“新民大米口感好、营养高,远近闻名,但因为没有品牌、不会营销,大家挣的就是个辛苦钱。”

  从父辈手中“接”过加工厂,赵家“创二代”大胆走出去,学习新理念、新模式,尝试为老产业开辟发展新路径。从沈阳到北京,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很快捕捉到商机: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大众消费需求升级,赋予优质农产品新的消费属性,厨房主食食品新赛道大有可为。

  创新渠道,创建品牌,抢占线上“领地”。2011年,十月稻田正式创立,并迅速打造出“十月稻田”“柴火大院”“福享人家”等品牌矩阵,在新民、五常、松原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营销及物流基地。

  优异、稳定的品质叠加包装轻量化、形象年轻化、渠道便捷化优势,让十月稻田飞速成长。2019年至2022年,十月稻田连续4年成为中国预包装东北大米零售市场按收入计最大的公司;2020年至2022年,十月稻田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6%;2022年,十月稻田在中国大米、杂粮、豆类及籽类的现代商超渠道中收入排名第四位。

  农田里跑出的这匹“黑马”,迅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2020年开始,十月稻田陆续获得启承资本、红杉中国、云锋基金、CMC资本、泰合资本、PJSC等知名机构投资。今年3月31日,十月稻田递表冲刺港股IPO,5月30日获证监会备案通知书,10月12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被业界叹称为“光速”!

  在新民市,继产业园一期二期项目投产后,今年,十月稻田再投巨资启动三期项目,建设国内单体加工能力最大、供应链体系最完整、数字化运营体系最高效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开工仪式上,赵淑娟动情地说:“十月稻田会一直扎根新民,努力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独角兽”并不孤单。一批民企在这片土地上快速成长、不断跃升——

  港股上市公司玖龙纸业落户新民12年,累计投资逾70亿元。“我们一直是边生产、边投入、边建设,今年5月份三期项目刚刚投产。”玖龙纸业(沈阳)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周伟仁言语中透着自豪,他说,“我们已是东北地区首家年产能过百万吨的包装纸生产企业、省级智能工厂,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成为新民市首个达到百亿级收入的企业。”

  亚洲品牌500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盼盼食品在新民设立全资子公司——辽宁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持续推进4期项目建设,辽宁盼盼由当初仅一个小车间壮大至目前的16栋现代化厂房。今年9月,盼盼食品再度增资10亿元,在新民建设集生产制造、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福来食品、东新药业等新民域内优质企业正在推进增资扩产计划;以商招商,同福产业园、中信产业园相继落地;今年以来,中通快运东北管理中心等100余个重点项目陆续落地开工。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8家企业“落子”新民,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由2019年的2户增加到2022年的6户,今年前三季度新增经营主体9833户,同比增长82.67%。

  竞相发展,态势喜人。在这里,“大树”成荫、“小树”拔节、“新芽”初萌的企业“雨林”正在形成。

  民企愿投敢投 底气缘于“接地气”的服务

  观察现象,引发疑问。拥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并非不可替代,创新、人才等资源尚未富集,户籍人口仅有60余万的县级市新民,缘何会引得众多民企愿投敢投?

  “新民不是资源最佳、政策最优的地方,但服务最实、最‘接地气’。”“新民真替企业想事、办事,没把企业当外人。”走访中,类似的话被企业反复提及。

  营商环境是什么?答案是,什么都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无处不在。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营商环境可能不是专业的指标或细化的数据,他们常会根据亲身体验和感受去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宜商宜业。

  怎样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国家及省、市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力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仅今年,我省就先后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全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全省民营企业家代表早餐会等,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现场回应需求。

  “最关键要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新民市委主要领导坦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的贡献至关重要,新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3.7%,“服务企业,绝不是‘表个态’就完事;优化环境,绝不能让好政策‘听个响’就拉倒。”

  把服务做好,首要得用心。

  周伟仁对此感受颇深。“玖龙纸业沈阳的三期项目在建时,新民就提前把配套设施完善提升了,现在每天三四百辆物流车辆进出厂区,很方便、很安全。”他说,“这是地方用心了。”辽宁盼盼副总经理蔡尚鹏一次和市营商局的一位同志聊天,顺口提了句“厂区门前的路快修好了,是不是能安个信号灯”,结果没过几天就来了专业队伍,勘察、测量、记录流量忙开了。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在新民,只要企业提需求,就肯定有人接,别管是不是他主管。”

  服务用心,企业安心,事虽不大,却最打动人。在新民,从市委书记、市长到部门负责人、具体办事人员,企业都十分熟稔,企业有事操起电话就打,有话直接张口就说,简简单单,不用顾忌;企业有客商登门,市委、市政府食堂随时开放供企业使用,需要哪位干部出面,一个电话就到位,为企业“站台”助力。

  把服务做好,还得有办法。

  针对共性需求,新民市统筹资源,多角度发力:挖掘用地潜能,盘活存量厂房,降低用地成本;打造“政银企平台”,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交流合作,降低融资成本;开展“万名农民进职校”,年培养技能工人3000人以上,降低用工成本;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引入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降低创新成本;推进数字乡村项目,完善基础平台数据,深化“数字+农业”“数字+生态”“数字+金融”实践,降低数据资源获取成本。

  针对个性化难题,聚智合力,攻坚破解。比如,在十月稻田产业园项目办理一期审批手续时,新民市得到省、市支持,探索对项目规划和设计实行提前预审,即在土地摘牌之前,办结备案、扩初预审和通过规委会审定,用紧凑高效的前置服务,为企业“抢”出宝贵的时间,创下了土地出让合同签订2天后企业就拿到施工许可证、4天后项目就开工建设的“新民速度”。积极助力十月稻田争取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项目资金9799万元,企业得以加大投入,建设自动化工厂。赵淑娟感慨:没有市里的鼎力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独角兽”,更谈不到上市。

  针对潜在需求,服务前置送上门。比如,在项目招商等环节,新民市就组织金融机构、配套企业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对接资源、拓展合作。今年以来,新民市营商局联合审批部门及银行组建服务队,走进企业现场容缺办理审批手续,为67家重点企业解决用电、道路、审批、资金等方面的问题80余个,十余家企业获得融资。

  好服务营造好环境,助力企业提振信心、预期向好。今年,“淡出”新民数年的修正药业集团强势回归,其所投建的医药物流、温泉地产、保健酒项目全面复苏,修正大厦项目现已复工,物流项目前三季度营业额同比增长33.3%。

  产业生态优渥 由双向奔赴到相互成就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自己。对于这句话,这两年新民人体会愈多、感悟愈深。

  11月6日清晨,天还没亮,在位于新民市大民屯镇的秋实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园里,大批蔬菜正在打包、装车、发货,场面蔚为壮观。负责人栾冰介绍:“物流园每天交易量大约在1500吨至2000吨之间,除了省内的采购商,不少北京、湖南、山东等外地客商也慕名而来,这里将打造成为‘北菜南运’的新枢纽。”

  与物流园仅一路之隔的,就是秋实农科“植物工厂”。“植物工厂”通过计算机进行高精度环境控制,蔬菜整齐“站”在水培“床”上,根部的管道系统24小时不间断提供养分,实现了农药“零使用”和生产过程“二维码”全程追溯。栾冰也是这里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一栋5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每年可生产19种叶菜,年产量40吨。

  栾冰,是一位来自哈尔滨的“80后”,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寻找创业机会,没承想,最终竟和小伙伴一头“扎”进新民,一干就是小十年。“我们来了就没想走,把所有的‘家当’都投到了这里,从育苗、种植到贸易、物流,就是要做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栾冰说,“秋实一路走来,得到了新民市各层面的全方位全力支持。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秋实是新民民企茁壮成长的典型,也是带动产业智能化、链条化发展,进而反哺地方的代表。

  企业之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价值,在就业、税收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它到底能不能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活水”。一个优质企业落户的本身,就是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就可能成为这个地区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甚至核心。

  以十月稻田为例,其业务的快速增长有效拉动了当地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年2月份,沈阳“新民大米快递+”项目以全年业务量1556.7万件的成绩,被国家邮政局授予“2022年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称号,这次为沈阳“摘金”的“主角”正是十月稻田大米。除了物流,其对防水薄膜、泡沫等封装物及防水和加固二次包装等相关产业也形成了巨大带动效应。

  企业吸引企业,产业带动产业,集聚形成更加优渥的产业生态。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

  新民市将飞地经济、中心镇建设等政策资金集中投放在企业集中的胡台、兴隆堡两个镇,前瞻布局,整合资源,持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为企业、项目落地做好准备。2020年以来,胡台、兴隆堡两个产业园区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4个,投入资金3.9亿元,市政、环保、教育、医疗、文体、商贸设施日臻完备,极大提高了区域综合承载能力。

  与之对应的是,近3年来,新希望冷链物流东北基地、韵达辽宁(新民)快递电商总部基地、海大集团配合饲料等70余个项目落地于此。胡台产业园3年实现项目满园,一片玉米地已变身一座产业城。

  与2019年相比,2022年新民市造纸包印产业集群产值增长67%,医药食品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15.4%。今年,新民市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实施万亩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引入黑龙江大豆、玉米、水稻来沈储运、加工;与北京首农和顺鑫集团合作,推动“北菜南运”“净菜进京”……

  延展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在新民,一个县域与众多民企从双向奔赴到相互成就的故事正在加速书写,精彩待续。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