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大卫
10秒,弹指一瞬,但对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节拍提升而言,却是艰难而关键的一步。
0.5毫米,毫厘之间,但对装备零部件机械手臂误差范围而言,却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工业机器人又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地区生产能力、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沈阳,“新松”扎根于这片制造业沃土,用点滴进步,换取科学技术创新的“千尺之高”。
将时光的镜头摇回一年前,新松中央研究院高级总监王晓峰及其团队正在为短短的10秒钟伤透脑筋。
当时,一家国内车企找到新松,提出要定制一套填补国内空白的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面对客户的急切需求,新松马上组建团队进行攻关。经过半年多研发,新松的工业机器人终于在客户的生产线上开始了测试。很快,测试结果出来了,新松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焊接质量和数据通信都完美满足了客户需求,只是动作节拍慢了10秒。差了这10秒,整个生产节拍就会被打乱,机器人可能就难以上线工作了。
王晓峰所在团队临危受命。机器人硬件不能改变,控制器成本不能提高,提速后要保证稳定……一堆限制条件摆在面前。面对困难,王晓峰用起了“笨办法”,把机器人运行数据画出来,一套方案不行就两套、三套,逐个去试。在车间尽头的一间小“实验室”内,王晓峰和团队用两周时间“拿下”了这10秒,让新松机器人拿到了汽车高端焊接生产线的“入场券”。
“科研就是这样,一丁点儿的追赶,背后其实是企业整体能力的巨大进步。”王晓峰的这句话,还与他的另一次经历有关。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新松已实现国际领先,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还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精准度。对于一个自重达数百公斤的“大家伙”而言,将操作精度控制在误差零点几毫米的范围内并非易事。“在世界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是体现机器人控制器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的机器人如果想在高端应用领域立足,必须将精度指标提升再提升。”王晓峰说。
怎么办?攻关!
查阅了超百万字的资料,分析了多款同类产品,两周过去了,第一次会上提问,王晓峰的回答却是“没有进展”。
王晓峰不服,再攻!心里的火热,让科研的“冷板凳”也逐渐升温。经过半年多反复实验,王晓峰和队友终于得出方案,将200多公斤负载的机器人绝对定位偏差控制在0.5毫米之内,让机器人做到了“指哪打哪”。
十年磨一剑,成就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坚持的动力。在新松,这个动力要来得更直接一些。
“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当看见客户的应用场景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仿佛看见了科研人的价值。”新松集团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机器人(AGV)产业联盟主席张雷如是说。
张雷在中国移动机器人领域是响当当的领军者,他是移动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带领新松移动机器人团队始终稳坐国内市场销量的头把交椅。近三年,由张雷主导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专利等就达到了十几项。
相比业绩和荣誉,张雷最珍爱的却是他在客户现场拍摄的近百张照片。“在新松做研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与产业紧密相连。我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研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完成转化。之前,我每次做完项目都要去实地看看,在每个现场拍一张照片。”张雷指着电脑上的照片说,“我期待,照片的地址最终会遍布全球。”
好人才渴望好环境。对机器人研发人员来说,新松是个好地方。
“有空间,有后盾,有指引”是众多研发人员认为新松“好”的原因。
在新松机器人展厅内,一条“蛇”格外引人关注。“2018年,新松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蛇形臂机器人,它可以防辐射、抗高温,在狭小空间进行操作。移动时,只要头部通过,整个蛇身都能自动跟随通过。”新松特种机器人BG高级总监李贺在介绍产品时,言语中透着自豪。因为这个项目就是从他所在团队的一个自立项目发展而来的。
在新松每年都会为研发人员开设自立项目,个人和团队均可报名,只要项目有前景就会得到资金支持。“这给了我们特别大的创新平台,可以让好想法变为现实。不少的明星产品都是从自立项目开始的。”李贺话音未落,手机微信提醒便接连响起。原来,他刚刚被拉进了一个自立项目群。
李贺表示,这是其他组的项目,其中涉及一个自己擅长的问题,同事就把他拉进群一起讨论,希望他能给些建议。
在新松科研群体中,被突然拉进群或者拉别人进群,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有困难就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不会区分这是谁的项目,只是希望能解决难题。“如果很久都没人拉你进群,那就说明你不是人缘太差就是水平太低。”李贺笑着说。
领导也会被拉进群。“在新松,管理是明确的。但在研发过程中却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区别,谁对就听谁的,谁的方向好就按谁的干。”新松移动机器人BG高级总监吕祥仁接过李贺的话茬说。
为解决问题,新松会将智慧资源用到极致。前端部门解决不了就找BG专家团队,还解决不了就找公司技术总监,再不行还可以向中科院等院所求助。“有了这样的梯队,研发人员基本没有后顾之忧了。”吕祥仁说。
在新松,不仅有层层加持的科研力量,还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每位新人都有一位师傅,他们均为部门领导或者有经验的工程师。“每位师傅都毫无保留,而且会想尽办法帮新人把项目做成,让他们获得研发的成就感。”说到师傅,吕祥仁回忆起一次做出口项目时的情景:“当时面对客户的苛刻要求,大家都有些不知所措。恰逢国庆假期,本以为要加班,但师傅同时也是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却说,回去歇歇脑子,有了好想法再干。可我哪歇得住,就跑回去加班,却看见师傅办公室的灯亮着,他一个人已经把所有方案和程序都做好了,还把思路写得明明白白,为了方便我们学习。”
面对这样的团队,吕祥仁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他给自己下任务书,工作之外每周至少要读一篇前沿论文,还给自己列书单并标注了时间表。而这个方法,很多新松人在用。
“新松起源于三张产品专利,出身于科研院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科学事业是豪迈的事业,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追求和攀登。’”张雷站在蒋新松的画像前说。
截至目前,新松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达80余项,23年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书写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百余项“行业首创”!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