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不只是天马行空

  尤 鉴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除了波澜壮阔的山川河流,许多神话故事也一直在生发流传。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源头。《山海经》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心爱的宝书”,让他一读再读,爱不释手,那里面充满了浪漫怪诞的想象。《山海经》被称为古老的神话宝库,也被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近年来,随着古代经典不断成为新的热点,《山海经》也从一部相对冷门的典籍,变成了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中探秘的宝藏之书,人们对它的好奇和兴趣也在不断被激发,从多学科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之作,探索中华文明的古老起源。

  现代人阅读《山海经》,更多是被其神秘的部分所吸引:光怪陆离的神话、造型奇异的怪兽、功效神奇的草木,这些具有超现实意义的存在,给《山海经》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到底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奇谈怪论,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献典籍?《山海经》记录的到底是一个纯想象的世界,还是古人真实生活面貌的再现?

  实际上,抛开神话的外衣,《山海经》包罗万象,它涵盖了历史、地理、矿产、动植物、民俗等多维度的内容,因为内容极具庞杂,所以可以有多重打开方式。《山海经》也可以说是一部地理志,它记录了4000多年前的华夏地理、自然生态和社会风貌,是我们解读中国上古文明的一把钥匙。

  这部现代人眼里的旷世奇书,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各种珍禽异兽。书中共记述了300多种动物,其中以兽类最多,它们形态各异,功能神奇,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这些显然都是超现实的存在。可是,古人描述的这些异兽,塑造出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真的是脱离现实的想象吗?《山海经》中的异形“怪物”到底是传说还是实际存在的?除了生活在山林里的异兽,《山海经》也记录了天上飞的鸟,海里游的鱼。天空和海洋,对于古人来说,因为遥远而难以企及,所以更多了一重神秘色彩。那些古人眼中生活在天空和海洋的鸟和鱼,也是形态奇特、脾气秉性各异,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凤凰、美人鱼,也都在《山海经》中被记载。

  除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山海经》还记载了大量具有神奇功效的奇花异草。比如形状像韭菜的祝余草,人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具有黑色纹理的迷榖树,人把它带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诸如此类。这些草木的背后,这些拥有特殊功能的奇花异草,又暗藏了古人的精神寄托。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现存的《山海经》共18卷,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山经》(也叫《五藏山经》)5卷、《海经》8卷(包括《海外四经》《海内四经》),第三部分是《荒经》和单篇《海内经》5卷,加在一起就是18卷,总字数大约3.1万字。《山海经》因为内容包罗万象,在历史上的流传过程又曲折多变,加上研究者们的视角有别,所以很多问题如今也没有定论,无法给出一个确凿的答案,但这或许也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山海经》中专门有一部分的内容命名为《大荒经》,“荒”指的是离我们熟知的地理比较远的。大荒在山海经中是一个中性的正价值的概念,没有贬义,只是表现空间上的概念。

  《山海经》中写了《大荒经》,被曹雪芹“满纸荒唐言”的书写方式看中,所以曹雪芹上来就写到大荒山下一块石头,就开始了他的《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的写作。《山海经》这部书虽没有被科举、被理学家们看中,但是被文学家们所热爱。虽然历朝历代的科举不用它,但是文学家、诗人、词人几乎都读《山海经》,所以说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到了今天,《山海经》似乎成了文创产品的一个源头。电影《捉妖传》《寻龙诀》的编导们都说,造型、题材来自《山海经》;b站上大热的《中国神话故事》开篇直接就说:小皮皮你好呀,欢迎来到《山海经》的世界。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