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山遗址出土百余件红山先民遗物

  我省大凌河流域规模最大红山聚落址完成2023年度发掘——

  刺槐山遗址出土百余件红山先民遗物

  本报讯 记者朱忠鹤报道 刺槐山遗址位于我省大凌河流域,为一处大型红山文化聚落址,也是迄今为止,我省大凌河流域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红山“村落”。在2023年度发掘中,我省考古人员在这里先后发现了百余件红山先民曾经使用过的遗物。

  在我省大凌河流域,已相继发掘小东山、下台子等多处红山文化聚落址。2023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将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一流域,对地处大凌河流域的刺槐山遗址展开系统发掘。这是我省迄今为止在大凌河流域发掘的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聚落址。这座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村落”初步掀起“盖头”。

  刺槐山遗址位于朝阳市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八大孟克村西,在2022年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中,我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该遗址。遗址地处牤牛河与大凌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一座山地向南延伸的梁状丘陵顶部,地势北高南低,较为开阔平缓。遗址北半部地表植被为刺槐林,林间杂草丛生,地表可见度低,南部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从地表遗物分布情况判断,遗址分布范围较广,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于怀石介绍,在此前的调查中,考古人员在刺槐山遗址附近的地表采集到泥质红陶壶口沿、泥质红陶钵口沿、夹砂黄褐陶饰刻划斜线纹筒形罐、石钺、石磨棒、石核、石叶等遗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聚落址,后经2023年度首次发掘,考古人员初步判定该遗址在年代上不早于红山文化中期。

  刺槐山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聚落考古研究,进而推动大凌河流域与周邻地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比较研究,而且为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补充了聚落考古材料。

  据了解, 我省自2017年启动、历时5年的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共在朝阳地区调查红山文化聚落址385处,其中,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遗址3处。刺槐山遗址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较大规模的聚落址之一。

  随着2023年度考古发掘结束,刺槐山遗址共清理红山文化遗迹30个,其中,房址1座、灰坑28座、灶址1座。在这些遗迹中,出土了包括筒形罐、斜口器、钵、盆等在内的多件陶器,同时还出土了石斧、石磨盘、石球、石锛、细石叶、石核等石器,出土遗物百余件。

  作为刺槐山遗址2023年度发掘的唯一一座房址,这座红山时期的房子整体面貌在考古人员细致的发掘中清晰起来。该房子在平面上呈“凸”字形,在房址内,考古人员清理出两座灶址,灶内无红烧土,堆积呈黑色;另一座灶的北半部有红烧土和烧结面,灶内出土泥质红陶壶口1件、石器1件。

  除灶址外,考古人员还在房址内发现了钵、彩陶罐、之字纹双耳罐腹部残片等陶器,以及石磨盘、细石叶等石器,还有少量动物骨骼和木炭。房址周边分布的多座灰坑是红山先民此前在此生活时留下的生活痕迹。考古人员根据灰坑出土的遗物判断,灰坑为堆放生活垃圾所用,应与房址是配套的组合关系。

  此外,考古人员还通过浮选方式,发现了4粒粟、5粒黍和1粒大麻,这反映了生活在刺槐山遗址的红山先民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作物种植生产活动。据悉,刺槐山遗址今年计划继续展开发掘,将这处红山文化时期的“村落”揭示得更加清晰。

责编:盛 楠
审核:刘 新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