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千年的中国生活美学

  贾登荣

  看点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是“生活美学倡导者”刘笛悦对绵延神州大地数千年、中国人生活美学的归纳与提炼。作者从体现华夏文明精髓的“天·地·人”观念入手,分享古人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等方面极富创造性的审美经验,全面呈现宏大多彩、饶富趣味的生活美学传统;同时,用具体事例,剖析生活美学对养成人的秉性、操守、品德、思维等方面的启蒙、深化作用,寄语人们弘扬传统生活美学智慧,塑造当今生活之道。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一步步在古人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由“天地时节之美”“鉴人貌态之美”“饮馔品味之美”“幽居雅居之美”“山水悠游之美”等十讲组成,作者分别从天、地、人、食、物、居、游、雅、德、道若干维度入手,对生活美学逐渐渗透到人们灵魂深处的全过程,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挖掘中国人生活美学的源泉所在。

  在“天地时节之美”一讲中,作者以人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享受的阳光雨露说起,讲述天地时节是怎样演变为生活美学的过程。天气是如何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呢?我们的祖先是从云卷云舒、斗转星移中悟出了天气中蕴藏的生活美学;从春夏秋冬、四时轮回,感知到宇宙的生命节奏,中国人很早就认定,天地万物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用审美态度来观照,就会产生相应的美感。于是,四时之美与节气之美的意念,开始植根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并且渐渐出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中,广为流传。天,从此成为美的参照物,根植于中国人的精髓,由此形成层出不穷的反映天地时节之美的观念,那就是“合天人”,即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中,侧重审美享受。“天地时节”也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

  在“山水悠游之美”一讲中,作者指出,早在魏晋时期,中国就有了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大自然成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对象。峰、麓、崖、嶂,有静态美;水、泉、湖、瀑,有动态美;霞、雨、云、雾,则有立体美。而这一时代玄学的兴起,又成了中国古人热爱山水的哲学语境。于是,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游记等的出现,表明中国人已经把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升华到精神文化的高度,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创造出那些流传千载的文艺作品;而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游记,又让中国人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美学,得以传承、弘扬。应该说,作者通过这十讲,构建出中国人生活美学传统的立体框架体系,重现了中国人宏大多彩、饶富趣味的生活美学传统。

  从作者十讲的爬梳中可以看到,生活美学的源泉,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体验。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除了梳理传统美学的源泉之外,还通过引用上下几千年的经典论述,生动阐释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特点、内蕴、作用以及它深入持久的影响力,从中发现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感召力。作者广采博撷,先后从《论语》《庄子》《礼记》等经典著作、《淮南子》《列子》等诸子百家、《春秋繁露》《文心雕龙》《文赋》等魏晋典籍、《群芳谱》《长物志》等明清小品,以及唐诗宋词,甚至许多人们不太关注的闲书杂册中,发现蕴含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中的传统生活美学。

  在“地缘万物之美”一讲中,作者指出,中国人为何敬天又亲地呢?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形成了深深将脚踩进大地的传统。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中,天地交合而万物生成,阴阳交融而变化形成,人间万物都离不开地气而活。一个天,一个地,万物由此而并生,从古至今的中国,天是要敬的,地也是要亲的,一种人与天地的亲和情感,由此而滋生出来,天地之美也由此而生。接着,作者分别从“花草为伴慰平生”“四时清供尚花道”“听鸟观禽别有恋”“虫兽鱼能入法眼”等维度开启探究。在引用大量的典籍、文献,甚至书画作品后,道出中国人“地之美”生活美学主张的内核与特点,最后强调说,人与天地万物共美,是一种高级的“天人合体”,是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审万物之情”的智慧。

  在“饮馔品味之美”一讲中,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最初注意的是味觉美,甚至推断:中国人最原初的美学意识是起源于“甘”这样有味觉的感受性。所谓“羊大为美”说,即为佐证。据许慎《说文解字》考证:“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如此而来,“美”的渊源就在于远古,以羊的肥大,味美为美。接着,作者指出,中国审美文化最先源自味觉的感受,后来逐渐向视听美拓展,并渐渐派生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周代,宫廷就出现与酒对应的“六饮”:水、浆、醴、凉、医、酏。这说明自古中国人就注重饮食的差别化。自子曰时代开始,祭祀之食的标准就被设定:一要洁,二要美,三要诚。至于儒家,他们的美学态度还主张饮食养德。养德的概念从此延续下来,主要用于饮食要“节俭”,杜绝“奢侈”。从作者的讲述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智慧是在生活中逐渐创造、逐渐升华的,有着中华民族自身的鲜明特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并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生活美学样式来。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还对中国生活美学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那就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不仅仅是外在的,还强调既要“外化于形”,又要“内化于心”,在知行合一的体验中,去努力追求人性之美、思想之美、道德之美。

  在“修身养德之美”一讲中,作者指出,人从事各种活动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联”,而这种传统,也被中国人纳入审美关系当中。中国人修德的生活美学传统,从社会方面讲就是一种礼俗之美,从人伦方面说则是一种伦常之美。前者是伦理的审美化,后者则是道德的审美化。伦理与道德,二者并不是同一的,具有社会性的伦理是由外而内的,而归属于个体的道德则是由内而外的,作者强调,修身养性的伦理美学,是中国人独具一格的“修身”美学。这种生活美学,既讲究修“心”,更讲究修“身”。通过反复的修炼,养就“彬彬有礼、从体升神、履礼践仁、情深文明、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

  在“天命修道之美”,以及文化之“文”这些基本维度,全面覆盖了生理的、情感的与文化的生活。接着,作者从孔子、二程、张载、朱熹等儒家先贤的著述切入,归纳出中国人“情深而文明”的审美特点,以及“情性之美,通于天也”的生活美学主张,这无疑都是在提醒人们: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不只是追求外在之美,更要追求内在之美。美的种子变成灵魂深处的基因,不断绵延勃兴,发扬光大。

责编:杨 旭
审核:刘 新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